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青海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青海省“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11-06 10:31:25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发展环境和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突出矛盾,全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砥砺奋进,科学研判、精准发力,果断出台并全力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工业总量迈上台阶,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两化融合持续推进,创新动力充分激发,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全省经济稳定增长、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持续改善和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主要成就
       (一)全力以赴保增长,工业总量迈上新台阶。坚持扩量、提质并重,通过实施工业“双百”行动,扩大工业投资、加强产业对接、强化要素保障、解决企业难题等多种措施,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十二五”时期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由2010年的613.6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93.87亿元,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5%。
       (二)千方百计调结构,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政策引导、优化结构,十大特色优势产业比重由2012年的57%提高到2015年的64%,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初步形成,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迅速。2015年,新能源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9.7%、新材料产业增长34.2%、装备制造业增长22.0%。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6%,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6%,占比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资源类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3%,占比较上年下降3.7个百分点。工业体系由单一资源开发向资源精深加工、循环利用方向转变,发展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一般性工业投资累计从“十一五”末的1038亿元增加至“十二五”末的3549.6亿元,增加了3.42倍;循环经济、新兴产业投资占一般性工业投资的70%,投资结构明显优化。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由2010年的2.5885吨/万元下降至2015年2.1131吨/万元,工业固废利用率达到56%。2015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海东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比接近全省80%,县域工业集中区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提升。
       (三)持之以恒促创新,发展动力加速转换。坚持创新驱动,鼓励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到2015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由2010年的14个增加到36个,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96项。2015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6%。攻克盐湖提锂、特色生物有效成分提取、硅铁矿热炉余热发电等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气相沉积法光纤预制棒及光纤拉丝、改进泡生法蓝宝石晶体生产技术、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等一批引进吸收再创新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建成亚洲最大的2.5万吨高档电解铜箔生产装置,半导体级多晶硅填补半导体应用材料国产化空白,680MN多功能锻压机机组项目技术具备同行业先进水平,电解铝、钢铁等传统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指标国内领先。通过持续推进创新发展,产业新动能正在加快成长。
       (四)突出重点抓招商,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大力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吸引国内外优强企业助力青海发展,创新招商理念和方式,落实简政放权,优化政务服务,改善投资环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全省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2443.4亿元,年均增长22.7%,其中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到位资金1387.92亿元,占比56.8%。“青洽会”、国际藏毯节等重大经贸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一批国内500强企业入驻青海,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补链项目落地,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签约金额比重不断提升。国家部委、省市对口支援不断深化,通过引资引技引智,促进了发展和理念更新。
       (五)两化融合促发展,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到“十二五”末,全省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应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率达到60%,累计培育发展了26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形成硅系、箔系、锂系、线缆、半导体照明等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软件研发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超过500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年投入超百亿元,西北最大的大数据中心(IDC)—中国移动青海高原大数据中心建成启用,软件研发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快速发展,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业态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二、发展经验
       “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积累了以下主要经验。
       (一)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相平衡,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把精准调控、政策扶持、保障要素、解决问题、拓展市场作为优化服务的重点,大力推进上下游对接,适时创新发展政策,促进行业整合延伸,推进投资结构优化,在稳定增长、拓展空间、转型升级、提升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坚持保护生态与优化发展相结合,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中央对青海的要求。多年来,青海工业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采取严把源头准入、落实工作责任、实施技术改造、培育节能服务产业、加强监督监察、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等措施,加快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基本构建了园区间循环利用、产业互补、错位发展的大循环,企业间上下游对接、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中循环,企业内部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小循环的“三循环支撑体系”。
       (三)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手抓,加快工业创新升级。传统特色工业是青海经济的基石和骨架,通过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努力打造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积极推进盐湖化工、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特色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形成锂电、光伏光热、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和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等12条循环产业链;4个千亿元产业加快构建,新兴产业群初具优势;新能源产业成为青海体系最完整、技术最先进、影响最大的产业。
       (四)坚持重点突破与项目带动双驱动,坚定苦干实干谋求跨越的决心。“十二五”期间,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困难局面,采取趋利避害,多方施策的有效举措,抓住重点项目等关键环节,大力实施“双百”等行动,扶持三个重点园区发展,打造15个重大产业基地,通过加强政策保障,加大改革力度,苦干实干,保持了工业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通过以上经验的总结,我们清醒认识到,青海省工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规模偏小,传统的原材料产业比重大,重工业比例高,产业层次低、链条短,缺少高附加值的产品,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企业研发水平偏低,创新人才和关键核心技术少,技术研发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三是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尚在起步,缺少支撑和拉动作用明显的大企业、大项目,新的增长点少。四是市场主体竞争力较弱,市场主体数量少、规模小,市场主体的总量、质量和竞争力还处在较低水平。
 

第二章 “十三五”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青海工业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挑战和机遇相互交织,我们既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牢牢把握新机遇,谋求新发展。

       一、挑战与制约因素
       (一)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缓慢的增长期,需求不足、能源资源价格低迷还将持续,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加快和发展中国家成本竞争优势提高,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压力。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受“三期叠加”影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消费需求难有大的提升,新旧动力的转化、过剩产能的去库存化,使得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显现。市场有效需求依然不振,作为青海主导产业的原材料工业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工业增速回落较快,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巩固,稳增长压力进一步加大。当前,我国产能过剩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呈现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部分行业和领域潜在风险较大,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将成为长期任务。
       (二)产业新动能未完全形成。受宏观经济放缓影响,市场信心不足,企业投资意愿减弱,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更趋谨慎,引资难问题日益凸现。大项目、好项目缺乏,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不高,小微企业发展后劲和潜力不足,企业家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已面临瓶颈制约,通过依靠人才要素,加强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壮大产业新动能,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抢占优势地位,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显得尤为紧迫。
       (三)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资源型产业比重过大,重工业比例高,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产业链条短、层次低,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传统资源型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突出矛盾,存在产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低的问题。新兴产业发展受地理位置、人才支撑、产业基础等制约,规模仍然偏小,对全省经济的支撑和贡献率有限,转型升级任务依然十分紧迫和艰巨。
       (四)土地和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在全省90%的面积为限制开发区域的情况下,以10%重点开发区域的工业发展,支撑了全省经济年均10.8%的增长速度,解决了12%的全省就业人口,贡献了60%以上的全省财政税收收入。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作为国家生态屏障,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工业发展空间受到土地和资源环境等方面更严格的制约,可利用土地空间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保护资源环境与保障发展用地的矛盾越发突出,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的刚性要求更为严格,对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机制。
       (五)资源能源等要素支撑能力不足。电力能源成本比较优势逐步弱化,矿产资源开发限制条件增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后备资源支撑能力不足,生产要素约束不断加剧, 部分资源开发利用领域新技术、新工艺尚待突破,主要依靠资源投入、粗放发展的规模扩张难以为继,以资源开发为主,粗放发展的工业发展将受到更加严格的要素制约。

       二、机遇与有利条件
       (一)产业格局大变革孕育新的发展契机。全球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工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二)国家扶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国家提出继续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在藏区实施特殊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重大产业项目向民族地区优先布局。国家提出全国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注重定向调控,重点支持薄弱环节发展,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国家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实践创新,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扶贫攻坚、城镇化进程、强化周边地区经济联系,以及为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作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大战略部署等都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新的优势和潜力。
       (三)独特区位优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作为全国重要的资源接续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具备主动在国家战略上寻求定位与分工的条件,综合运用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势,是加快构建更加开放的新格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工业产业“走出去”的重要基础。
       (四)多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工业领域立足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力度,传统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特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新型工业体系,为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先进技术为工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生物技术、3D打印、机器人、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为引领的先进技术带动全球经济增长,为工业和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省委“131”总体要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改革开放和两化融合为动力,以推进资源精深加工和智能制造为方向,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产业升级和链条延伸,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拓展工业新业态,加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助推产业现代化,努力实现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形成生态保护引领、资源高效利用、产业相互融合的循环型工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进绿色发展。在资源环境可承载限度内,科学布局,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强化重点产业链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社会、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确保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双赢。
       (二)坚持先进理念引领,推进创新发展。坚持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激发创业创新活力,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
       (三)坚持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协调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和产业集聚发展的要求,重点优化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海东工业园区产业布局,着力打造15个重大产业基地,培育壮大县域工业集中区(创业园),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四)坚持开放合作交流,推进融合发展。搭建开放平台,深化产业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支持优势产业“走出去”,打造“一带一路”产业支点,形成“西融两廊东联一带”的开放新格局。
       (五)坚持统筹社会民生,推进共享发展。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拓展创业空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施产业扶贫,以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循环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改革实现新突破,资源精深加工取得新成效,节能降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两化深度融合大幅提升,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建成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
       ——工业增长。“十三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
       ——工业投资。“十三五”累计工业投资7000亿元,其中一般性工业投资5000亿元。
       ——节能与综合利用。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与综合利用目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
       ——创新能力。到“十三五”末,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0户。建立技术中心的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5%。形成4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00项以上。
       ——两化融合。到“十三五”末,全省两化融合达到全国水平。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实现收入500亿元,信息消费规模达到450亿元。
 

第四章 产业发展重点
 

       加快推进盐湖化工、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特色轻工、建材5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新能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拓展节能环保、信息技术应用2个新业态。规划建设重点项目292个,总投资约6869亿元。

       一、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以资源精深加工和智能制造为方向,提高传统产业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推进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融合,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
       (一)盐湖化工。以盐湖钾、钠、镁、锂、硼等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为主线,重点构建以钾盐为核心的化肥工业、镁钠资源综合利用和盐湖卤水深度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盐湖化工与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盐湖化工为核心,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产业相互融合、循环闭合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巩固全国最大盐湖化工基地的地位。“十三五”期间,规划项目31个,总投资615亿元。
       钾系列。在控制钾肥总产能基础上,走挖潜改造、资源高附加值利用之路,重点发展碳酸钾、氢氧化钾、硝酸钾、硫酸钾、硫酸钾镁肥、复合肥,积极发展高纯工业氯化钾、硝酸钾、甲酸钾、腐植酸钾、碳酸氢钾及食品级和医药级氯化钾等产品。
       钠系列。稳定发展纯碱、食用盐,重点发展ADC 发泡剂、硫化碱、硝酸钠、氯酸钠、金属钠,积极发展亚氯酸钠、草酸钠、甲酸钠、硅酸钠和盐析药剂等产品。
       镁系列。重点发展金属镁、工业氧化镁、活性氧化镁、高纯氧化镁、高纯氢氧化镁、高纯氢氧化镁阻燃剂及食品级和医药级氧化镁等,积极发展高纯烧结氧化镁、硅钢用氧化镁、氧化镁晶须、纳米氧化镁、高纯超细氢氧化镁、硫酸镁、硫酸钾镁肥、镁水泥等产品。
       锂系列。以碳酸锂生产能力为基础,扩大提升碳酸锂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积极发展高纯碳酸锂、氯化锂、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金属锂等系列产品,将青海建成全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锂产业生产和加工基地。
       硼系列。重点发展硼酸、硼砂、碳化硼,积极发展原子能反应堆材料、高能燃料、高温材料、还原剂等产品,打造我国新的硼化工产业发展中心。
       氯平衡。在大力开发氯化钾、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基础上,以平衡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副产氯气、氯化氢气体为核心,发展高端耗氯产品,重点发展聚氯乙烯(PVC)、新型工程塑料(CPVC)、氯化聚乙烯(CPE)、偶氮二甲酰胺(ADC 发泡剂),积极发展环氧氯丙烷、二氯乙烯及其共聚物、二氨基芪二磺酸(DSD 酸)、甲烷氯化物、含氯中间体等产品。
       (二)有色冶金。推进黑色、有色矿产资源的绿色开发和综合利用。持续优化有色金属生产工艺技术,提高有色金属就地加工转化比例,延伸下游精深加工产业。鼓励发展高端装备、军工、核电用特种钢材、高强度特种钢材,提升高精度特钢产品档次和比重,建成国内重要的有色金属及下游加工产业集群和西部精品特钢生产基地。“十三五”期间,规划项目22个,总投资497亿元。
       铝及铝深加工。依托已形成的电解铝及加工能力,构建铝下游加工产业链,扩大精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规模,提高电解铝就地转化升值的能力,推进铝产业向高端迈进,延伸发展新型铝合金复合电线电缆、航空用高端铝合金型材、APS系高端铝合金型材等高端产品。
       镍、钴采选及深加工。打造镍、钴资源采选、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电镍、羰基镍粉、羰基镍丸及镍合金等高端产品,形成年处理镍铁矿石60万吨、精制硫酸镍2.5万吨、副产铁精粉80万吨、金属钴120吨的生产能力。
       铜、铅、锌、金。提升铅、锌、黄金等共伴生矿产资源和矿山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推进冶炼中副产硫酸与化工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发展铜、铅、锌下游加工产品,适度发展下游黄金精炼、黄金粉、丝、箔材料加工以及黄金饰品加工产业。
       钢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提升高精度特钢产品档次和比重,支持提高高性能轴承钢、工具钢、大压机用大厚度调制钢、400兆帕级以上高强度钢筋等先进钢铁材料生产规模。
       铁合金。集中开展铁合金行业余热回收及再利用技术改造和信息化辅助系统技术改造,引导矿热炉向大型化、密闭化、自动化、节能化方向发展。推进铁合金行业与盐湖化工行业融合发展,延伸发展高端镁基耐火材料等产品,全面推进低效铁合金产能向高端镁基耐火材料等新兴领域转型,形成规模效应,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硫平衡。推广湿法冶金技术,以副产硫磺延伸发展硫脲、甲硫醇、乙硫醇等精细化工产品。配套发展复合肥及氟化工等耗酸产品,延伸发展消耗硫及硫酸的钠硫电池、硫化碱、聚苯硫醚等产品。
       (三)能源化工。持续推进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全面建成千万吨当量油气田。改造提升炼油和油气化工,推进发展新型煤化工。以平衡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副产氯气、氯化氢气体为核心,加快建设与盐湖资源开发和有色金属产业相配套的能源化工循环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煤炭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构建煤炭深加工产业。实施格尔木炼油厂扩能改造项目,适度规划建设煤炭低温干馏、煤制气、焦炉煤气制LNG、甲醇汽油、煤制芳烃和聚酯、煤制乙二醇等项目,延伸开发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十三五”期间,规划项目11个,总投资1489亿元。
       (四)特色轻工。依托特色生物和民族文化资源,鼓励支持开发“专精特新”产品,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优势的轻工产业体系。“十三五”期间,规划项目39个,投资337亿元。
       饮料制造业。充分利用天然矿泉水、冰川融水和江河源头水资源,扩大天然饮用水生产规模,打造高原天然饮用水品牌。发挥青稞酒品牌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做精做优青稞酒产业。
       藏毯及纺织产业。依托藏毯绒纺产业集群,加快藏毯产业国际化,建成以青海为中心,辐射周边省区和中亚地区,集藏毯研发、加工、展销和原辅材料交易为一体的国际性藏毯之都。加快西宁、海南纺纱能力建设,提高纺织行业智能化生产水平,丰富产品花色品种,发展高端棉纺织产品。
       农畜产品加工业。着力打造高原牦牛、藏系羊高端肉制品等地方特色品牌。适度发展免疫调节功能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老年人乳制品、奶酪等高端产品。开发生产枸杞酸奶、核桃发酵乳品等新产品,增加乳制品品种。丰富菜籽油产品品种,逐步发展高档次精炼油、色拉油、功能性调和专业油脂,提高油品档次。采用发酵技术,生产高效植物蛋白生物饲料,形成完整的油菜籽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民族手工业。大力发展民族服饰业和民族特需品产业,提升昆仑玉、唐卡、藏式饰品等民族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产业集群。
       (五)建材产业。研发生产特种水泥、高标号水泥、抗盐卤水泥、镁水泥等产品,提高优质高标号水泥产品比重。继续全面实施节能环保和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支持水泥企业实施工业固废、城市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协同无害化处置。支持企业延伸生产钢化玻璃、中空玻璃、泡沫玻璃及幕墙玻璃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锂铝硅玻璃、硼硅玻璃、光热反射玻璃等特种高端玻璃。扩大硅灰石卫浴系列及耐火材料的生产规模。发展高强石膏粉、纸面石膏板剂、自流平、石膏晶须等石膏精深加工产品。发展塑料异型材、塑料管材、塑料板材等新兴环保化学建材。“十三五”期间,规划项目15个,总资285亿元。

       二、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为目标,着力构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千亿元锂电、光伏光热、新材料产业集群,使新兴产业成为带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六)新能源制造业。重点发展光伏制造产业,培育打造光热、风电产业,着力提升控制器、逆变器、储能电池等配套产业,以新能源产业支撑和带动全省生态工业发展。着力培育发展储能电池配套产业,推进储能应用和电动汽车的生产使用,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锂电产业基地和重要的光伏光热制造基地。“十三五”期间,规划项目28个,总投资703亿元。
       光伏产业。推进高原光伏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进一步完善和壮大由硅原料—硅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系统平衡部件—光伏系统与应用的光伏产业链。促进光伏制造企业与光伏电站企业联合发展,重点发展多晶铸锭(直拉单晶)、切片铸锭/拉棒、硅片、晶硅及薄膜电池片等中游环节,积极完善逆变器、控制器、储能电池、支架、引线、边框、光伏系统输配电装置及部件等配套产业。
       光热产业。引进发展聚光反射镜、集热管、储热熔盐、热交换器及相关设备制造和光热电站建设运营产业。重点发展空气式相变蓄能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中高温太阳能集热工业应用等技术,积极推进新型原材料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加快推广先进生产设备及制造工艺。积极研发复合热源、多能互补的大规模集中式太阳能热水、采暖、制冷联供技术,实现太阳能集热由单功能应用向多功能应用转变。
       风能产业。发展风能装备制造业,完善风机零部件、整机制造和风电场运营维护等风能产业链。坚持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进一步加快适合高原风能特点的风力发电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建成集风电整机及附属设备制造、测试、培训、配件供应、售后服务、融资开发为一体的风电高端装备制造和服务体系。
       (七)新材料产业。围绕有色金属、硅材料、盐湖化工、非金属矿产等产业,提高就地加工转化率和精深加工比例,着力培育和延伸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特种功能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十三五”期间,规划项目43个,总投资958亿元。
       锂电产业。围绕盐湖提锂和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材料,着力突破新型锂电正负极材料、六氟磷酸锂等锂电池电解液及PE(聚乙烯)等锂电池隔膜材料研发,推动锂电产业链集聚发展,提升锂电产业链关联度和互补性。
       光电产业。延伸光电产业链条,加快LED上游蓝宝石衬底研发和产业化,发展LED衬底、外延片、芯片、荧光粉、高亮度器件、功率器件和大质量、大尺寸蓝宝石晶体切磨抛等光电产业,推进下游应用产业发展。
       新型合金材料。着力发展铝基、镁基、钛基、锂基合金等新型轻金属合金材料。发展航空航天、船舶、车辆、轨道交通用轻质高强合金、耐热合金、高韧性合金、高耐磨合金材料和加工型材。发展大断面、超长挤压新型合金材料。发展镍基下游高端合金及功能材料。
       新型化工材料。延长化工产业链,大力发展耐高温、耐低温、高耐磨及长寿命等高性能的新型化工材料和苯系基础化工产品,以硅、硼、锂、锶为主,发展电子级碳化硅强拉棒、电子级四硼酸锂及四硼酸锂晶片、钛酸锶等新型无机化工材料。开发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为主的新型化工材料。以甲醇、烯烃下游产业为主,发展苯乙烯、ABS树脂、甲基丙烯酸甲脂、环氧树脂、EVA树脂、丙二醇醚醋酸脂等工程塑料材料。
       非金属材料:积极发展电子陶瓷、化工陶瓷、金属陶瓷、晶须材料。发展石墨烯、碳纤维及有机硅等新型非金属材料。
       (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元器件、光纤等电子信息材料产品,逐步发展传感器、射频识别等数据采集设备,发展高性能低功耗存储设备。大力推广应用国产工控软件系统与设备,提高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十三五”期间,规划项目11个,总投资157亿元。
       电子器件。发展碳化硅单晶、碳化硅外延片、碳化硅芯片及高频、高温、大功率、抗辐射电力电子器件,打造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为衬底的电子器件产业链。加快特种印制板、LED用印制板、印制电子和光电印制板的研发与应用,完善铜箔、环氧树脂、覆铜板、印制电路板、印制电路板组装件及专用设备等完整产业链的配套能力。发展新能源(风能、太阳能、LED)配套用电容器、功率型逆变电容器,带动电子铝箔及电极箔等上游产业发展。发展集成电路用硅片,支持6-8英寸集成电路硅片的研发和生产,重点发展大直径单晶硅切割和硅片研磨技术。
       光纤光缆。进一步扩大光纤预制棒产业规模,重点发展电力特种光缆、射频拉远光缆等在智能电网和通信领域应用量大面广的产品。
       (九)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以生物制品和药品两大系列为方向,研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无污染的系列产品,构筑具有鲜明地域优势和高原特色的生物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扩大中藏药材GAP种植规模,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发一批中藏药新产品、新剂型,推动重大疾病治疗药物创新和产业化。壮大冬虫夏草、枸杞、甘草、沙棘、大黄、党参、肉苁蓉、锁阳、动物血液和脏器等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实现生物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快生物资源种养植基地建设,提高生物保健品产业的技术水平。“十三五”期间,规划项目20个,总投资108亿元。
       (十)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传统装备制造产品升级换代,实现装备制造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开展高端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研发,积极研发大型精密铸锻系列产品及精深加工品。发展乘用汽车制造业和工业机器人及系统集成、3D打印装备、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及远程监控信息集成应用。“十三五”期间,规划项目28个,总投资580亿元。
       数控机床及智能机器人。加快重大科技开发项目产业化,重点发展高速铁路专用机床、多轴联动系列加工中心、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重型数控落地镗铣床、车铣复合加工中心、数控花键轴铣床等复合智能化、高速精密化的高端产品。发展关节机器人、并联机器人、自动导引运输车(AGV小车)等工业机器人。
       新能源汽车。结合现有专用汽车生产基础,生产以自卸车、环卫车和长途运输车为主的LNG汽车产品。生产以乘用车、商用车为主的纯电动汽车,带动相关机电系统、控制系统、零部件和配套协作产业发展。
       新能源、新材料装备。重点开发适应于风力发电的机组、传动系统;适应于光伏发电的逆变器、控制器和塔架;适用于非金属切削加工的专用设备等产品。
       现代化农牧机械。加大传统农牧机械产品提升改造,重点发展电动牛奶分离机和马铃薯、大蒜、枸杞等种植、收获及加工机械。
       基础零部件和非标设备。发展工程机械零部件、结构件、铸件、标准件等系列产品的生产。依托大压机项目,发展核电、火电用厚壁管、耐高温难变形合金锻件、大型阀体等高端定制化产品。加大高原特种压力容器、锅炉和配套设备生产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延伸产业链,为石油、化工、矿山、冶金等产业研制非标设备并提供维修保障服务。

       三、大力拓展新业态
       加快构建涵盖技术研发、产品与装备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服务的节能环保产业链,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两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十一)节能环保。

       有序推进节能改造、余热回收、建筑光伏一体化电站的投资、改造、建设与运营。布局发展服务于工业园区及企业循环化改造的工业固废、污水、危化品等协同处置产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支持企业回收利用共伴生矿产资源、分选和回收尾矿稀有金属。完善可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加快研发牛羊粪便无害化环保处理技术,发展有机肥产业。积极推进“三废”、生活垃圾处理化技术研发和成套设备制造,重点发展餐厨垃圾成套处理、环卫及工业污水处理、除尘设备。“十三五”期间,规划项目10个,总投资209亿元。
       (十二)信息技术应用。围绕大数据中心建设和“云”工程应用、产业链培育,重点打造以基础设施、云应用平台等为主要内容的云计算应用和大数据产业链,培育和建设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和国家级灾备中心。创新云计算服务模式,推进“云上青海基础支撑”加四大“云朵”应用为一体的“1+4”云平台建设。发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消费需求、个性化定制、信息增值服务和制造产业组织新模式,不断催生新型服务业态。围绕智能制造、智能监测监管、工业自动化控制、机器人替代工程等物联网应用,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规划项目16个,总投资695亿元。
 

第五章  信息化发展重点
 

       把握互联网、大数据应用发展趋势,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网络,大力拓展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全面提升各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一)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积极推进“宽带青海”建设,努力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试点。结合市政发展规划,统一规划建设通信业务用房、通信管道以及无线通信基站。全面落实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公路、铁路、机场等公共区域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免费开放。
       (二)全面提高省际带宽出口能力。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大力改进西宁通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光纤宽带通道,有效提升青海节点在全国互联网络格局地位;优化陕西、新疆、西藏、甘肃等方向的链路网络,提升数据中心周边辐射能力。积极推进光缆路由优化改造,实现与西安、成都国家骨干直连点的互联互通,降低出省路由延时。建设西宁到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的国际数据通信专用通道,满足数据中心、产业园区国际数据通信需求。进一步完善4G等宽带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开发区、产业园区宽带网络无缝覆盖。加快骨干传输网、无线宽带网及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升级,推进千兆光纤到楼,百兆光纤到户。

       二、推进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
       (一)加快推进云计算服务。探索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建设运行新机制,建成覆盖省、市(州)、县(区)的电子政务系统交换体系,有效提升政府决策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强云计算服务能力,形成云技术应用新业态。不断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以数据采集、分析、认证、计算、挖掘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载体,强化云计算在电子商务、工业制造、交通物流等行业的推广应用。
       (二)以应用促信息化发展。加大培育大数据外包服务,积极引导企业面向国内外数据市场,承接大数据外包业务。通过对海量数据资料进行撷取、管理、处理,深入挖掘其价值,形成丰富的大数据服务解决方案。加快推进数据管理、数据挖掘等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支持企业建立标准化的统一外包服务平台,通过标准化、模块化和流程化实现服务集成。加快推进商业智能、研发服务等知识流程外包,为客户的产品研发设计、智能控制、决策制定、销售运营等提供专业数据服务支撑。

       三、以信息化助推产业现代化
       (一)提升农牧业信息化水平。依托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构建全省统一的农牧业综合服务云平台,实现信息智能分析,为农牧民提供信息应用一站式服务。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合作,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培训等信息服务,实现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到田到户。开展农情监测、科学休耕轮牧、精准施肥、病虫草害监测与防治、气象灾害监测及应对等方面的信息化示范。搭建农牧业物联网应用平台,积极发展精准农业、智能农业、感知农业,推进农牧业资源高效利用。结合传统销售与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推进“互联网+”工业融合创新。大力推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示范应用,促进互联网技术与特色优势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推广集生产计划、作业排产、生产制造远程实时监控、产品质量控制、能耗监测于一体的互联网制造执行系统。围绕重点行业,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提高生产设备智能化水平。建设危险工业产品安全监测信息系统、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提高安全防控能力。建设食品药品安全溯源系统,实现对食品药品生产、出入库、运输、销售、使用、监管等环节的全生命周期追踪溯源,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
       (三)加快服务业信息化进程。加快以金融信息服务、数据服务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业服务平台,提高金融机构科技运用水平。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文化、旅游、法律等益民服务,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互联网+”精深化、专业化、多样化、协同化发展,开拓互联网增值服务,使“互联网+”成为功能日益丰富、效率大幅提高、成本显著节约、业态快速扩张、创业空间广阔的新引擎。

       四、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严格按照信息安全、云计算服务安全相关国家标准,加强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应急防范等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加强对政府机关、金融、能源等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评估与监测,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云计算安全态势感知、安全事件预警预防及应急处置机制,督促涉密信息系统按照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或者授权的保密测评机构进行检测评估。
 

第六章  实施“4322”工程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统筹谋划,突出重点,紧紧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4322”工程,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稳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推动工业向高质高效、创新驱动和绿色循环低碳转型升级。
       “4322”工程,即打造4个销售收入达千亿元产业、建设300项重点工业项目、抓好200个技术改造和创新工程,推进2项企业培育工程。

       一、4个千亿元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加快高端产品扩能增效、关键工艺设备升级和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应用,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突出产业链的集聚倍增作用,着力打造锂电、新材料、光伏光热和盐湖资源综合利用4个销售收入千亿元产业,成为带动全省工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发展的“主平台”,提升发展的“主阵地”。
       (一)锂电产业。以优势锂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独特的气候条件为基础,着力提升盐湖提锂水平,发展锂电池配套产业,推进储能应用,促进电动汽车的生产和使用,积极构建从上游资源开发到下游应用产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全产业链,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锂电产业。
       (二)新材料产业。立足新材料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关联度较高的优势,以发展先进基础材料为突破口,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打造青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综合竞争力。依托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投入,把新材料产业发展成为青海的支柱产业,促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
       (三)光伏光热产业。依托省内发展光伏光热产业优越基础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光伏光热产业配套项目建设,推动上下游产业统筹融合发展,引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全国重要的光伏光热制造和应用产业基地。
       (四)盐湖化工产业。依托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支撑,积极推进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延伸盐湖化工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青海盐湖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盐湖化工综合利用循环产业体系。

       二、300项重点项目
       “十三五”时期,持续保持工业投资增长、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依然是工业发展最主要的任务。围绕工业投资目标和项目规划的落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上项目、抓投资,坚定不移做大企业、做强产业,以重点工业园区和15个重大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依据区域资源状况、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切实加大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强力推进300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200项改造提升和创新攻坚工程
       围绕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政府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作用。“十三五”期间,每年抓好200项改造提升和创新攻坚工程。
       (一)100项改造提升工程。以盐湖化工、能源化工、有色冶金、建材、特色轻工等传统产业领域为重点,结合产业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和新要求,每年统筹安排实施100项改造提升项目,支持企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全面开展以升级设备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实现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实现关键环节的升级突破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二)100项创新攻坚工程。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领域为重点,立足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每年统筹安排实施100项创新攻坚项目,支持企业实施一批对产业发展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共性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自主创新和先进技术引进项目,进一步激发企业追求技术进步、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新兴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四、2项企业培育工程
       以扩大市场主体总量和提升发展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政策集成,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100户领军企业打造工程。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在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实施百户领军企业打造工程,引导各类社会资源集聚,加大对省内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行业龙头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企业。立足比较优势,加快引进一批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四新”企业,实施一批高新技术补链、强链项目,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产业发展基础,着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力度,充分利用知名企业的品牌、技术、市场等优势,拓展省内企业发展新空间,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二)1000户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实施千家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每年培育成长型中小微企业1000家以上,推动微型企业上数量、小型企业上规模。通过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扶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建立战略联盟,构建以产业链、供应链、产品链为纽带的配套合作企业群体,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的“专精特新”成长之路。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县域集中区(创业孵化园)标准厂房及附属设施建设。探索“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创新模式,择优扶持一批科技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提升中小微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第七章  主要任务
 

       “十三五”是工业承前启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充分认识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突出改革创新,优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紧紧围绕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的总体要求,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统筹资源、能源、环境、交通和市场等要素,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推进工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推进工业经济循环发展
       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工业经济的循环发展,切实将循环经济作为破解产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途径,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切实形成区域大循环、产业中循环和企业小循环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格局。
       (一)强化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立足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相互融合、园区错位发展的大循环体系,围绕省内各地区及园区产业发展实际和专业化分工,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和产业布局,不断创新拓展合作空间,着力推进关联地区(园区)间加强产业合作,实现资源循环清洁利用、能量梯级集约利用,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共生关系,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工业经济循环生态网络,进一步夯实发展内生动力。
       (二)推动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加快推进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循环化改造,形成园区企业产业上下游对接、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循环发展格局,巩固提升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引导省内其他工业园区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加快布局建设关联产业项目,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合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推行绿色集约生产方式。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持续提升整体能效水平。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新工艺、新技术。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

       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以先进技术装备为支撑,以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手段,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以示范工程为引领,全面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孕育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立足盐湖化工、有色冶金、能源化工和建材等传统产业基础牢、潜力足的优势,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持续推进技术改造和进步,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着力降低生产成本,持续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增强企业经济效益。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和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兼并重组,着力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轻装上阵优质增长。
       (二)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以构建产业发展新优势为目标,以4个千亿工程等为支点,立足创新驱动、提质增效、规模提升,全力撬动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逐步成为引领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组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新兴产业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创新能力。立足产业发展态势,鼓励企业积极应用先进技术,加快对现有生产设备、工艺路线、产品质量等关键环节的改造提升,不断提升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推动新兴产业成为带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主要支撑和强力引擎。
       (三)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重大机遇,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培育新产业的发展。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快速发展,扶持培育成长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业态、新动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实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三、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十三五”期间,积极响应国家从发展战略上重视创新,从发展途径上强化创新的战略,把创新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一)完善创新驱动机制。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良性互动、创新成果和产业需求有机衔接。引导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建立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推动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切实为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发明创造、技术突破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
       (二)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找准制约产业调整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整合优势资源,组织实施联合攻关,着力突破涉及盐湖化工、有色冶炼、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资源综合利用、先进熔炼、晶体成长、气相沉积、高纯萃取等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共性关键技术,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为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供支撑。
       (三)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和激励机制,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引导政产学用按照市场规律和创新规律加强合作,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织一批联合攻关项目、自主创新项目和技术引进项目,加强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的双向互动、良性循环。
       (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国家新兴产业重大工程等政策机遇,优先支持具备条件的骨干企业、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基地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需求,全力推动新材料、新能源、盐湖化工、矿产开发、特色生物、大数据和“互联网+”等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逐步形成铝、镁合金及深加工、锂电池及上下游、镁盐及镁的建筑材料和复合材料、先进晶体材料、太阳能综合利用、青藏高原特色生物、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互联网+”等创新集群。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金介”协同创新体系,加大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产业集群急需的关键中试装置。成立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促进创新要素向研发机构流动。设立成果转化基金,通过金融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创新人才,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省内重点企业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基础,整合创建国家级产品、技术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等参与各类标准的制定,并应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

上一篇:青海省“十三五”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
下一篇:青海省“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