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青海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青海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5-08-25 16:44:35
2015年1月22日在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计划安排草案提请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4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2014年,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发展制约因素明显增多,压力超出预期。面对复杂局面和多方挑战,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与时俱进探索完善治青理政思路与举措,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积极作为、砥砺前行,奋力打造“三个升级版”,较好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和省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批准调整后的目标任务。呈现出“三稳四进”的特点:

    “三稳”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年生产总值达到2301亿元,增长9.2%,增速位居全国第10位。稳定工业生产,强化要素保障和上下游产业对接,货运量、用电量保持快速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农牧业生产稳中有增,粮食产量连续七年超过百万吨,油料产量达到31.5万吨,蔬菜产量158.6万吨,肉类产量32.8万吨,农牧业增加值增长5.2%。强化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三产增速达到8.8%。旅游业呈现快速增长、品牌发力、消费向好的新亮点,民航旅客年吞吐量达到410万人次,接待国内外游客200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01.9亿元,增长27.3%。

    二是就业形势稳定。出台了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促进农民工工作等政策,加大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基层服务项目选聘力度,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等系列转移就业活动。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14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4%,农牧民转移就业117万人次,就业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三是市场价格平稳运行。实施“菜篮子”建设规划,加大市场建设投入,建成运行平价商店124家、平价市场3家,投入平价直销车41辆,实行不间断、高密度价格检查,全年CPI上涨2.8%,为近年来最低水平。落实促消费各项政策,多形式举办促消费活动,深入挖掘消费潜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6亿元,增长13%,人均消费突破万元大关。

    “四进”主要体现在:一是投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投资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年完成投资2909亿元,增长21%,对稳增长发挥重要作用。民间投资迸发活力,完成1240亿元,增长21.5%;惠民生投资完成1125亿元,增长40.3%;基础设施投资突破千亿元,增长47.5%。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超过70%。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达到51.1%,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一批全省人民翘首企盼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和顺利推进,兰新铁路客运专线和西宁火车新站建成投运,青海跨入高铁时代。西格铁路关角隧道铺轨开通,实现了青藏线大提速。格敦铁路建设顺利推进,格库铁路开工建设。共和至玉树高速化公路基本建成,隆大公路和牙同、花久等通州高速快速推进,全省高速化公路里程突破2000公里。民航发展进入快车道,德令哈机场通航,花土沟机场校飞,祁连机场全面开工,果洛机场加快建设。引大济湟北干渠一期全线贯通,石头峡水库下闸蓄水,调水总干渠可望近期全线贯通。果洛、玉树主网网外6县联网工程开工建设。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探明深层卤水钾盐、有色金属等一批重要资源。

    二是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双百行动”和科技“123”工程加快实施,轻工业增速达到30%,轻重工业比例明显变化,由上年底的10.4 ∶ 89.6调整为12.8 ∶ 87.2;装备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分别增长30%和36.8%;制造业占比提高4.5个百分点,资源类行业占比下降4.7个百分点。电解铝省内加工转化能力达到70%,盐湖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提升,合金材料、锂电池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集中式光伏电站装机达到410万千瓦,形成比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链。西宁、柴达木、海东三大工业园区优势互补、竞相发展。淘汰水泥、铁合金落后产能27万吨,提前实现“十二五”全面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7%,为近年最好成效。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设施农业、生态畜牧业、林业经济等特色产业规模扩大、效益提升,特色种植比重保持在85%以上,水产养殖增长50%,林产业加快发展,枸杞出口跃居农产品首位,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45%。我省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首个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全国重要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正在形成。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全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94家,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719家。服务业和消费结构优化。信息消费超过150亿元,本土电子商务平台首次上线运营,邮政服务填补了乡镇空白点270个。养老、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加快推进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建成首家国际保税仓库,城乡物流网络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三是生态保护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在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理念、强化政策措施、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开启新征程。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顺利扫尾验收,三江源二期工程启动并完成投资4亿元,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湟水流域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南北两山绿化、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有序推进。淘汰黄标车、煤改气等走在全国前列,西宁市、海东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达到72.8%和71%,湟水流域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开展拉网式生态环保大检查,统筹开展木里矿区、生态敏感区、旅游景区、交通沿线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四是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改善。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占到总支出的75.6%,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相继出台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城乡低保、高龄补助等11项提标政策。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307元和7283元,增长9.6%和12.7%,增速居全国第4位和第2位。基本完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快推进青海师大新校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一批教育项目,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补助标准持续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居全国中上水平,新组建的3所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实现招生,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建设,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大病医保等走在西部前列,医保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8%以上。启动实施我省“单独二孩”和取消生育间隔政策,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49‰。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大工程,27个文化产业园全面开工,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97.5%。实施精准帮扶,完成360个整村推进和107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面加速推进产业扶贫和区域扶贫,全年减贫20.9万人,解决了27.7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保障房建设力度加大,新建城镇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11.05万套,完成6.5万户农村住房建设。历时5年的游牧民定居工程全面完成,11.3万户牧民入住新居。各类生产经营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2.1%和14.6%,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问题。

    为了确保完成2014年目标任务,省委、省政府在全面安排部署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注重改革开放,着力激发市场活力。按照省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安排部署,坚持从制约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改起,经济社会领域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出台了27项政策措施和51项配套措施,彰显了青海特色,激发了市场活力。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24项,清理修订不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开展负面清单试点。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新增企业1.2万户、市场主体5.5万户。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制定国企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办法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办法。制定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改进财政投入方式,有力支撑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重点支出。大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公布九大类80项鼓励社会投资项目,首个PPP项目正式落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社会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出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实施办法。制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省互联网信息导控服务平台投入使用。探索推进生态领域改革,生态文明制度先行示范区试点获国家批准,编制完成江河源头重点区域探索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方案,开展草原生态补偿绩效挂钩考核奖补试点,探索完善三江源地区异地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管护机制,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试点、集体林权流转试点改革启动。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力推进互联互通,西宁国际航空口岸投入运营,年内开通三条国际航线,成功举办2014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圆桌会议。“青洽会”、“清食展”、“藏毯展”、“环湖赛”等重大经贸文体活动层次提升、成果显著,“青洽会”签约金额达到1780亿元。成功举办“央企进青海”活动,与34家央企签约金额达到1500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突破600亿元,增长25%。出台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措施,实现进出口总额17.2亿美元,增长22.5%。

    二是注重谋划举措,着力稳增长调结构。强化形势研判,按季分析预测,抓住关键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及时出台对策办法。坚持把稳增长放在首位,出台了扶持工业发展的“新十条”,创立互助储备资金,稳定重点行业生产,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家。力促转型,出台实施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支持轻工业发展、着力培养中小微企业、优化扶持服务业等方面举措。克服多种不利因素,全年完成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52亿元,增长12.3%,全省总财力达到1502亿元。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在财政增收难度加大的形势下,整合盘活资金,统筹安排地方政府债券、中期票据、政府信用贷款等资金,集中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争取中央专项资金520亿元,全年财政支出1366亿元,重点领域支出得到保障。召开金融工作会议,出台《深入推动金融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全面完成普惠金融服务乡镇全覆盖目标,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412亿元,新增贷款784亿元,贷款余额4303亿元,增长22.4%。政策性金融工具效果突出,区域性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新三板”挂牌实现零突破,建成铁合金期货交割厂库,首家社区银行、民间投融资服务中心成立,保险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财政与金融的良性互动,有力放大了金融和社会资本的投入,对保持投资增长、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关键作用。

    三是注重分类指导,着力谋划区域发展新布局。在推动“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总体布局的同时,顺应发展大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全省区域发展水平协调提升。召开东部城市群建设座谈会,推出了简政放权、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等重要措施,安排专项资金实施一批重点规划项目,东部城市群建设加速推进,西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居省会城市前列,海东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召开柴达木循环经济工作座谈会,提出了6大类31条支持措施,下达专项引导资金,防止了海西工业大的波动。支持藏区特色发展,落实专项资金,稳步实施相关规划,藏区一批城镇供排水、供热、基层政权及社会事业项目进展顺利。召开果洛发展会议,切实落实支持果洛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我省与川甘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的意见》,与川甘交界地区平安振兴工程全面实施。玉树灾后重建后续工作全面完成。支持海北、海南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等重大部署,增加城镇基础设施投入,16个美丽城镇和300个美丽乡村建设顺利实施,有力改善了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放宽西宁市区落户限制,统一城乡养老制度,转户农牧民家庭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9.8%。

    四是注重主动作为,着力抓好工作落实。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中央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应对新情况新问题,主动作为,善于作为;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管当前与利长远、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与更好的政府治理相结合,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坚持抓早抓实,突出重点工作,迅速分解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扎实推进,牵住了工作“牛鼻子”,赢得了发展主导权;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督查落实,深入重点项目、企业厂矿,与基层干部职工群策群力,化解困难矛盾,协调解决问题,协力推动发展,发挥了强有力的引导带动作用。

    总的来看,2014年是迎接挑战、开拓奋进的一年,全省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形势错综复杂、困难压力超出预期的情况下取得这些成绩实属不易,难能可贵。

    二、2015年发展环境分析和主要目标

    2015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关键之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和“三区”建设三年阶段目标的收官之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给我们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和重要机遇。一是国家在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同时,在建设“一带一路”、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等方面已制定并陆续出台一批政策。特别是随着青海生态地位日益凸显,为我们带来了推动转型发展、改善民生的新机遇。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创新驱动发展孕育着新的增长动力,加快实施重大工程,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刺激需求,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三是一系列改革措施将充分显现效应,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市场和社会活力不断激发,增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加强。四是我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基本面未变,基础条件不断完善,结构调整催生出新的增长点,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还应清醒认识到,在新常态下一些旧的结构性矛盾和新的制约因素相互交织,需正确看待,积极应对。一是工业增速回落,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效益不佳;社会投资意愿不强,重大项目接续不足,投资拉动趋缓。二是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过度依赖资源的路径和开发模式已难以为继,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增长点正在孕育,但体量较小、发力仍需时日,三产增长缺乏新支撑。三是各种发展制约强化,原有的比较优势下降,统筹生态与发展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任务更重,市场化程度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旧突出。四是财政收入增幅明显回落,主体行业、主要税种减收,刚性支出增加,收支矛盾突出。面对这些挑战和“两难、多难”问题,我们必须直面矛盾,高度重视,创造条件攻坚克难,倾力解决,奋力前行。

    在综合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分析增长动力、兼顾发展需要和可能的基础上,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研究提出了2015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协调同步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十二五”国控目标。这些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了现阶段我省经济增长潜力和今年宏观经济环境,既可确保“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又能为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创造条件,做到缩小差距不动摇、增长调速不减势。需要说明的是,经济增长目标是预测性、指导性的,我们将加倍努力,争取实现更好结果。

    三、2015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措施

    做好2015年的工作,要深入贯彻十八大以来中央的一系列大政方针,落实好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工作部署,适应新常态,坚持尊重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尊重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把稳增长放在首位,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强化改革创新,下大力气培育新增长点,切实转换发展动力,更好地在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地区走出一条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路子,确保“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项目、优化结构,提高投资带动能力。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着力研发优势项目,着力构筑多元投资格局,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围绕国家七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把有限的资金精准投向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领域,抓好对调结构、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具有重要作用的项目。交通。铁路以构建路网、提升能力为重点,基本建成格敦铁路青海段,加快建设格库铁路,力争开工建设西成铁路。公路以基本实现高速化公路通市州、二级以上公路通县区、硬化道路通乡镇为目标,重点推进新青川大通道、西宁绕城环线等项目,建成共和至玉树(结古)公路、西宁南绕城高速公路等,开工扎麻隆至倒淌河段以及一批农村公路等项目,力争高速公路里程突破30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机场,加快前期进程,确保花土沟机场正式通航,果洛机场完成校飞,祁连机场和格尔木机场二期主体完工。能源。力争大河家水电站、西宁火电厂等并网发电,开工神华格尔木火电厂等项目,全年新增各类电站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全省电源装机总规模达到2100万千瓦。建成龙羊峡水光互补二期工程,新增100万千瓦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基本建成果洛、玉树6县主网联网工程,实现国家电网主网全覆盖,全面消除无电地区。水利。在引大济湟工程“两贯通、一蓄水”基础上,尽早实现大通河向湟水河流域调水。全面建成引大济湟调水总干北干一期工程和石头峡水库,加快黄河沿岸水利综合开发等工程,开工建设引大济湟西干渠和蓄积峡水利枢纽、夕昌水库、黄河干流防洪等工程。信息。加快实施“智慧城市”、4G网络、物联网、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等重点工程,确保宽带乡镇全覆盖、网络实现村村通。

    加强重大项目谋划。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瞄准国家着力推进的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信息网络、城市综合管廊、生态环境治理、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加紧做深做实项目前期。争取西宁经昌都至昆明和格尔木至成都铁路、西宁轨道交通、久治机场、黄南机场、青海湖机场、那棱格勒河水库、西纳川水库等前期工作取得进展。抓紧建立完善重大项目库,提高项目成熟度,确保更多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库和专项规划。

    着力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增幅高于全国预算投资增幅。探索组建若干投资开发建设公司,推动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化经营,集中推出一批以PPP模式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的示范项目,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强化重点项目协同推进制度,制定下发目标责任清单,开辟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及时协调解决用工、土地、拆迁、资金等施工要素条件,定期公开通报进度。抓好项目管理,保障投资发挥效益。

    (二)加大创新驱动培育新增长点。在优化存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以创新引领、技术进步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提升现代农牧业发展水平。全面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培育农牧业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强化农牧业支持保护政策,全力推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持农牧业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力争一产增加值增长5%。实施好新农村建设八项实事工程。加大农牧业科技推广示范力度,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大力推广节水、节地、节种、节能和循环农牧业技术。做实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制定《有机畜牧业发展规划》,做大饲草料产业。继续抓好六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实施品牌提升战略,确保质量安全,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畜产品,扩大牦牛、藏羊、有机枸杞等特色品种规模。全力打造沿黄流域冷水鱼养殖产业带,建设国家鲱鳟鱼网箱养殖示范区,新建高标准冷水网箱2万平方米以上。创新农畜产品流通方式,完善流通骨干网络,开展公益性农畜产品批发市场试点,充分发挥农牧区经济人作用,推广网上直销等模式。扶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以上,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接近50%,努力扩大中高端市场占有率。

    在稳增长中加快工业升级。继续执行好扶持工业经济稳定发展的各项措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助推生产要素向特色优势产业、向优势企业、向条件适宜地区流动。突出抓好100个重大技术进步和100个企业技术创新等项目,力促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铝镁合金等高附加值、低能耗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形成一批新增长点,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到10%和8%,完成工业投资850亿元。加快培育制造业新优势,实施锂电产业扩能提升、装备制造和轻工业发展、新材料产业链条延伸、关键技术突破等四大工程,推动精深加工取得新成效。继续推进行业整合重组,电解铝产能就地转化能力达到80%。支持园区经济发展,加快打造15个重大产业基地,力争取得实质性成效。推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向特色化高端化发展,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加快实施循环化改造项目,加强海东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集约集聚发展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县建设特色产业聚集区和生产性服务平台,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快速成长,对500户规上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全面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争取新增成长型小微企业1000户以上,新培育规上企业50户。

    积极打造服务业增长新引擎。着力调结构、转方式,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完善现有政策扶持体系,推动新兴业态发展壮大,确保服务业增长9%。力促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细化专业分工,扶持工业设计、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制定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扶持专业化的节能服务、环境总承包、生态保护及环境恢复服务公司。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朝阳现代生活资料物流园等项目,建成投运东部国际物流商贸中心、曹家堡临空保税物流园。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鼓励企业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搭建电子商务与快递服务对接网络平台。实现高速公路ETC与全国联网。

    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根据国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制定我省实施办法,在有条件的地区、园区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着力打造若干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加大政府投入,引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力争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发展科技服务业,精准实施“123”、“1020”科技支撑工程,争取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创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推动成果转化,带动产业发展,启动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引导企业、院所、高校联合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加快建成光伏产业、锂镁材料、特色生物资源等工程研发中心。加快多晶硅冷氢化、储能电池材料等研发,突破一批共伴生矿深度利用等关键技术。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实施“昆仑英才”计划,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人才和智力支撑。

    (三)积极有效增强内需拉动力。消费是最终需求,也涉及民生福祉。坚持以惠民生带动社会活力,打造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环境,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努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通过增加收入、完善政策、改善环境,让群众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使大众消费“汇小溪成大河”。持续促进居民增收,实施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和优化工资结构的政策,建立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规范完善乡镇工作补贴,落实国家调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采取政策补贴、产业增收、劳务输出等措施,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建立农民工工资清欠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密织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被征地农牧民、宗教教职人员参保工作,及时将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纳入社保范围。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政策。继续提高城乡居民低保补助标准和管理水平,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兑现提高保障标准。

    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围绕国家重点推进的养老家政、信息、旅游、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6大领域消费工程,完善政策,改善环境,形成新增长点。到2015年底全省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2%,信息消费额完成180亿元,增长20%。推动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推进一批景区建设提档升级,开发一批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冬春旅游产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力争实现旅游人次增长10%、总收入增长18%。切实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快健康养老业发展,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实施西宁、海东养老服务示范基地项目,全省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由25张提高到30张。

    (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持续发力。把握“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健康运行”的总要求,落实中央改革部署,巩固深化已有成果,科学谋划即将启动的改革,先行先试一些有典型意义、具备条件的改革举措,确保改革任务有序衔接、亮点事项有新突破。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取消下放审批权限,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相关规定,上半年公布各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创新审批流程方式。再造优化审批流程,削减前置审批,推行集中窗口办理、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清理企业登记和投资前置审批,加快“先照后证”改革,推行“三证合一”。整合行政执法资源,推进综合执法。结合“三基”建设,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启动公车制度改革。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提高财政统筹能力,在县级以上财政全面编制涵盖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社会保险基金四大方面的完整预算体系。加大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完善结余结转资金定期清理机制,切实激活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预决算细化公开,试编中期财政规划,硬化预算约束。全面推进营改增试点,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实施范围。落实促进市场公平的政策,取消不合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政府债务预算编制、债券发行、风险预警等制度。执行偿还准备金制度,加强地方债务指标考核。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全面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配置,健全产权、金融、技术、信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促进其充分流动和合理配置。认真落实《青海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完成年度计划。实行企业黑名单制度。制定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意见,加强经营性建设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管理。(下转第八版)

    (上节第三版)落实资源性产品、交通、环保、电信等价格改革措施,及时疏导价格矛盾,修订我省定价目录,缩小政府定价范围,稳步放开大部分专业服务价格。制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实施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出台国有资产交易流转监管办法,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差别化落户政策、进城落户农牧民参加社会保险和关系转移政策。制定农牧业经营实体发展的实施意见,稳妥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全面推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完善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

    (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按照创建生态文明示范省工作部署,进一步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工作重心转移,加快构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生态美好、经济发展、百姓富裕的有机统一。

    科学制定完善规划。修订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和青海省矿产资源规划,使之更好的体现出主体功能区要求。编制实施全省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编制完成《柴达木地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打造生态保护和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示范模式。完成《青海省东部干旱山区国家生态屏障建设规划》。开展《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前期研究和编制工作。

    着力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扎实推进三江源二期工程,科学制定24个单项工程实施方案,争取中央资金投入不少于8亿元。加快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争取中央安排专项投资。有计划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完成二期规划。加大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实施力度,力争将陡坡地、重要水源地和沙化地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和西宁、海东南北山绿化工程。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西宁、海东分别建成3个、4个主题公园,完成西宁市南川河道和北川河道景观化改造。推动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

    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治理。限期整改生态环境保护大检查发现问题,全力整治环境污染隐患。加大祁连山保护区保护力度,巩固扩大木里矿区整治规范成果,进一步推进已采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治理工业区污染,实施21个工业烟粉尘改造项目,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的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完成西宁市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煤改气,西宁海东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70%以上。加大湟水河污染防治力度,开展以区县为单位的流域水质断面考核,建立流域水量调配机制,增加水环境纳污能力。开展“家园美化”行动,重点在三江源地区、国省干道、旅游景区、主要乡镇所在地整体推进,提高乡村连片整治覆盖率。完成300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认真实施节能减排发展行动计划,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加快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完成重点行业专项对标活动。抓好海东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完善配套政策,实施好重点项目,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施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废水深度治理和中水回用工程,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重点抓好宁北等电力脱硝设施和玉树、果洛10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全省所有县城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营。深入推进重点污染企业强制责任保险,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推进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构筑生态文明制度新体系。研究拟定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环保、财政等政策措施及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目录。制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县域内生态保护红线落地试点,强化生态保护属地责任。引入市场机制,筹建青海省生态保护基金。完成自然资源调查,全面启动黄河源、长江源新型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试点工作,争取扩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实施范围,开展青海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试点开展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三率”奖惩机制改革,鼓励创建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山。

    (六)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在继续实施好“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同时,依据主体功能,抓紧研究细化已制定的有关政策文件和工作方案,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多元支撑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重点打造东部城市群增长极。深入贯彻落实东部城市群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以提高承载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化顶层设计,形成整体合力,推动同步发展。抓紧修编东部城市群建设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开工建设西宁市双快工程、昆仑西路等项目,加快推进西宁市中心广场北扩、南川片区改造及海东市核心片区建设等项目,搭建城市框架,增强城市支撑能力。加大对城市群重点园区和重点县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增强区域经济带动能力。

    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转型升级。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落实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主导产业体系规划》,突出抓好盐湖化工、油气化工、金属冶金、煤气化工四大基础原材料产业链的延伸,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编制完成《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组织实施好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

    促进环湖地区加快发展。依托青海湖品牌效应,打造环湖精品小城镇,构建民族文化旅游体育圈。建设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因地制宜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有序开发太阳能、风能等资源。实施好青海湖流域、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切实保护好青海湖水源地和黑河、大通河等河流水源地林草植被,保护恢复湿地。

    推进青南地区平安与振兴。深入实施《青海与川甘交界地区平安和振兴工程意见》、《加快果洛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举措,加大投入,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长治久安。巩固玉树灾后重建成果,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完善配套措施,抓好海东和格尔木两个国家级城市试点,力争全省城镇化率超过50%。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着力新打造16个重点城镇,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及公共服务水平。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推动祁连、贵德、河南等县的“多规合一”试点,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加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以住房、环境整治、基础设施配套为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新建成300个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高原美丽乡村”。

    (七)强化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支撑作用。坚持把稳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强化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转变财政扶持产业发展的方式,鼓励金融产业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力支撑。

    实行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千方百计做大财力总量,完善优化地方财政筹资方式,进一步盘活整合存量资金,争取发行地方债券规模适度增长,多方筹集资金,保障重大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民生事业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加大对服务业、中小微企业等领域的财税扶持力度,放水养鱼,减轻企业负担,培育财源。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引导重点生态功能区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控“三公”经费。

    提高金融服务发展能力。继续争取差别化信贷政策,做大信贷增量,力争各类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长10%。优化信贷结构,力促金融资源投向重点产业园区、中小微企业、三农三牧、扶贫开发的增速高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强化“点对点”融资服务,建立中小微企业信息平台,着力缓解融资难问题。高度重视,加强预警,综合施策,解决好重点企业现金流紧张问题,确保生产经营资金需求。在扩大直接融资上狠下功夫,积极培育2-3户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省内中小企业在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中小型企业集合债券、私募债等融资实现新突破。推进青海特色的大宗商品、贵金属交易平台建设。力争再引进2-3家银行入驻青海,探索推进我省首家民营银行建设工作。继续提升普惠金融层次和质量。

    强化财政金融联动机制。依托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金先期投入,放大财政资金倍数,加大对重大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股权投资等方式,撬动信贷和社会资金加大对经营性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强化财政奖补资金引导作用,对特色农业保险给予一定风险补偿。继续以财政性存款撬动银行贷款,充分发挥省财政信贷风险补偿资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支农信用担保平台等作用,促进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

    (八)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大投入力度,组织实施好教育卫生等领域的社会事业项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健全覆盖城乡、设施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改革,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快缩小区域、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高职单独招生扩面,进一步办好三所新设综合性高职院校和示范性职业院校,落实“一州一校”职业教育建设规划。实施好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加快建设师大新校区,组建青海开放大学。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农牧区寄宿制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300元,学生营养改善补助标准提高200元。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抓好新一轮深化医改综合试点,突出抓好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三项重点任务,推动医改向提升质量、巩固完善、健全机制转变。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补助标准。增强医疗服务综合能力,加大省级、市州级医疗机构建设力度,优化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建立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机制,不断满足全省人民医疗服务需求。组织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项目,抓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和农村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计生服务,继续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

    促进文化体育繁荣发展。抓好环湖赛、青海文化旅游节、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世界杯攀岩赛、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等重大体育赛事及文化活动,提升影响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建设“八大工程”,加快建设藏区28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53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推进文化“进村入户”。推进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热贡和格萨尔(果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基本建成省图书馆、文化馆和美术馆。完成西新工程五期和广电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力争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8%。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改善基层群众体育设施条件,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九)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基本民生和公共服务,精心谋划和办好民生“十件”实事工程,财政民生支出占比继续保持在75%左右,提高20项基本民生保障标准,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全力促进创业就业。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兴业的政策环境,优化政府就业资金支出结构,继续实施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力争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推进创业型城市、街道、乡镇创建,组织首届创业大赛。推动落实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提高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技术层次和收入水平。重视解决隐性失业,强化就业援助,做好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破产重组失业人员的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完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完成机关事业单位考招8000人左右,新增生态公益岗位5300名。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9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105万人次。

    加快城乡保障房建设。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万套,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6.5万套、农村奖励性住房4万户、农村危房改造2.5万户,确保新建项目及时开工建设、续建项目按期竣工,基本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等制度,积极推进“两房”并轨运行,完善租金定价机制,推行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工作。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区域攻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统筹推进行业、社会扶贫,年内减贫20万人,全面完成“十二五”减贫目标。实施产业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做大做强扶贫产业示范园,启动7个县光伏扶贫和50个村旅游扶贫试点,开展电商扶贫试点。加快推进东部干旱山区、果洛州、青海与川甘交界地区等特殊类型扶贫攻坚进程。更加注重智力扶贫,完成贫困劳动力和“两后生”职业教育培训2.5万人。完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便民桥梁200座,全面解决农牧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多措并举稳控市场价格。加快实施“菜篮子”规划,提高“菜篮子”供给水平,着力抓好蔬菜、生猪、牛羊、奶业、水产品、果业等生产,继续推动蔬菜基地向黄河谷地转移、向柴达木地区拓展。继续实行“菜篮子”工程市、州长负责制和目标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落实基本菜田红线保护,集中连片建设设施蔬菜基地,加强优质畜产品基地和规模养殖小区建设,新建日光温室1万栋、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蔬菜面积稳定在70万亩以上。完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新改建10个农畜产品市场,持续推进平价商店、批发市场建设。加大重要商品组织调运和储备力度,建设一批冷藏保鲜库,切实保障市场供应。加强市场价格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整治规范流通环节秩序,有效查处各种价格欺诈行为,保障市场物价基本平稳。

    (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把区域协调发展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参与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的契合点,努力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谋划开放发展新布局。根据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架,依托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和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结合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战略,以西宁、海东、格尔木等沿线城市为支撑,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着力点,构筑交通枢纽、经贸产业园区、人文交流基地等开放合作新平台。抓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落实国家相关规划,打造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周边省区航空、铁路、公路有效对接的现代交通网络,开通连接丝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航线,力争使青海成为国家互联互通的战略通道,加快形成“西融两廊、东联一带”开放新格局。

    推动经贸合作上水平。继续完善口岸功能,力争国际航空货运开通运营。开拓国际贸易渠道,建设一批面向中亚地区的藏毯、穆斯林民族服饰、清真绿色食品以及新能源、新材料、藏文化等省级出口基地,力争进出口总额增长12%。拓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推进劳务合作,举办好境外经贸活动,在中亚、西亚建立中国(青海)特色商品营销中心。鼓励有实力的钾肥、有色冶金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兴业,推进尼泊尔粮油精炼厂等项目。组织举办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圆桌会议,拓展外商投资信息交流渠道,提高人文交流水平,启动与土库曼斯坦互派留学生工作。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要素集聚和培育市场主体,深化对接与央企、省外大型民营集团的合作,加大产业项目的招商力度,做实落地一批优势产业项目,实现招商项目对我省产业发展和投资增长的双促进。放开金融、教育等服务业外资准入限制。扩大本省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深化对口援青,确保80%的援助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建立学校、医院结对关系,继续推进支援省份在相关州县建设工业园区。办好2015年“青洽会”、“藏毯展”、“清食展”等展会活动,力争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0%。

    各位代表,完成2015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重、责任大,让我们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群策群力,扎实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海东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下一篇:青海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