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青海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青海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5-08-25 16:45:09
 ——2014年1月19日在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计划安排草案提请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3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2013年,在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强化底线思维,立足于抓早、抓准、抓实、抓好,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良好开局。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坚持把稳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强化政策协同,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措施,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省经济运行逐季回暖,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生产总值突破两千亿元大关。达到2101亿元,增长10.8%;其中,一产增长5.3%,二产增长12.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6%,建筑业增长14%),三产增长9.8%。投资保持高位增长。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投资结构并举,抢抓机遇,努力争取国家支持,千方百计撬动社会投入,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投资总规模突破两千亿元大关,达到2404亿元,增长25.2%,有力拉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就业和社会稳定。财政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大力培植财源,多渠道增加收入,总财力达到1355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68.6亿元,增长15.3%;优化支出结构,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营改增”等政策,加大重点领域投入,财政总支出1251亿元,增长13.4%。金融业创新发展。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结构,金融服务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全年本外币贷款余额3515亿元,增长22.5%;社会融资1200亿元,增长25%;新增贷款643亿元,增长22%。

  (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倒逼相结合,着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区域发展整体联动,发展的协调性和均衡性进一步增强。高原现代农牧业加快发展。有效应对多年未有的持续干旱,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总产连续六年突破百万吨,特色种植面积达到80%,新增枸杞、沙棘、核桃等种植面积38万亩。生态畜牧业水平持续提升,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加快转变,畜禽规模化养殖明显扩大,冷水鱼产量增长33%,肉禽蛋奶产量持续增加。工业调整升级取得较大进展。突出抓好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15个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和50项重大技术进步项目,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有色金属、钢铁等产业在改造中稳步发展,装备工业、轻工业、高技术产业分别增长35.7%、19.5%和22.9%,产业结构调整迈出坚实步伐。园区循环化改造稳步推进,三大工业园区加快向集群化、规模化推进。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跨千亿元台阶,达到1019.7亿元,增长12.6%。服务业持续发展。文化旅游商贸融合发展态势明显,实现旅游总收入158.5亿元,增长28.1%;接待国内外游客1780.4万人次,增长12.6%;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345万人次,增长21.2%。现代物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城乡消费网络进一步完善。实施了新一轮家电下乡等促消费政策,汽车、家电零售额分别增长23%和22%,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4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44.1亿元,增长14.3%。城镇化进程加快。海东撤地建市,玉树撤县建市,大力度推进西宁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环境整治,启动海东市核心区建设,稳步推进格尔木和德令哈新区建设,全省城镇面貌和城镇化格局发生可喜变化,城镇化率达到48.5%。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八项实事全面完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7000公里,完成107个自然村通电话,农牧区道路、人畜饮水、村庄环境等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三)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坚持抓当前与谋长远紧密结合,推项目、扩投资,有力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提升、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和区域协调发展。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锡铁山至北霍布逊地方铁路建成投运,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二线、格尔木至敦煌铁路进展顺利,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青海境内线下工程基本完工,西宁站改造主体完工;公路总里程突破7万公里,新增公路4129公里,玉树、果洛、黄南三州高速化公路全面开工。全年新增205个行政村通油路,新增城乡客运线路230条。西宁机场二期、德令哈机场建成,花土沟机场建设加快推进。能源支撑能力提升。黄丰水电站3台机组投产试运行,玉树查隆通水电站建成,羊曲、茨哈峡、玛尔挡水电站建前工程有序推进;新建成光伏电站项目27个,龙羊峡水光互补电站建成,全省并网装机达到310万千瓦,开工建设格尔木小灶火等6个风电场;建成750千伏青新联网、750千伏共和至日月山输电线路、330千伏玉树联网等骨干电网工程,农网升级改造深入推进。水利建设进展明显。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一期扎实推进,石头峡水库大部分完工;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等灌溉工程有序推进,蓄集峡、马什格羊水库等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河道治理79.6公里,解决了3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通信设施建设提速。“宽带中国2013青海专项行动”稳步实施,全省4M以上宽带用户28万户,完成行政村通宽带95个,校校通宽带51个,光纤入户覆盖家庭新增13.6万户,西宁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积极推进。玉树重建圆满收官。全面完成了总体规划确定的1248个项目,三年累计完成投资447.5亿元,灾区人居条件焕然一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特色优势产业顺势兴起,和谐家园建设同步推进,重建目标全面实现。

  (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为目标,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强化东部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以控制建筑和道路交通扬尘、油品品质升级、燃煤锅炉“煤改气”为重点,西宁、海东两市扬尘污染得到基本控制,西宁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到61%,比上半年有了明显提高。重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工程历时8年,圆满完成。二期规划已经国务院常务会研究通过,正式启动实施。青海湖流域治理、天然林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扎实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获得国家批准。强化生态保护政策顶层设计,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全面落实,禁牧减畜任务完成。进行了西部首次生态补偿碳交易,探索了生态补偿的新路径。节能减排扎实有效。坚持综合施策,全面推行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严控新上载能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集中实施了一批重点技改和工程减排项目,加快西宁市第四、五污水处理厂,平安等4县污水处理厂扩能提标工程建设,湟水河水质达到国控标准。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五)改革开放增添新动力。坚持越是后发展地区越要加快改革开放的理念,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取消审批事项86项,调整92项,进一步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省行政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建完成。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2312户,增长24.2%。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取得积极进展。采用招标比选方式出让探矿权,矿业权管理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了大病医保、基层基本药物制度、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等全覆盖,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提高到76%,高出全国6个百分点,大病实际报销比例达80%,医保水平居全国前列。农村牧区、户籍制度、民生工程货币化、资源性产品价格等改革取得新进展。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成功举办了青洽会、环湖赛、藏毯展、清食展、越南青海商品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全年招商到位资金487亿元,增长33%。着力优化外贸结构和口岸建设,进出口总额达14亿美元,增长21.2%。对口援青工作成效显著。全面推进与对口援青省市、国家部委和央企战略合作,援青力量明显增强,落实援青资金11.4亿元,实施各类项目248个,完成投资12.7亿元,培训各类人才1.1万人次,签订经济合作项目150多个。

  (六)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坚持增收减支惠民生,财政用于民生的资金占到75.6%,十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多管齐下促进就业创业。实施园区企业用工万人培训计划、三江源生态移民技能培训工程和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专项就业培训,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8%,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7%,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5万人次。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清欠农民工工资等措施,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与GDP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49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96元,分别增长11%和15.5%。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参保人数稳步增加,新农保、城居保参保率分别达到91%和75%,建立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加大了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性救助力度。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完成中小学校安工程及布局调整,实施三年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开工建设师大新校区、省级“三馆”、中小学标准化改造、州级综合医院改造等项目,公共服务条件得到改善。启动“西新”五期工程,置换地面卫星接收设施35.4万套,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两年完成任务。全力稳控市场物价。多管齐下,综合施策,采取落实市州目标责任、投放平价粮油、调运鲜菜、建设155家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以及临时价格干预、发放价格补贴、重拳整治市场秩序等一揽子措施,居民消费价格由年初较高涨幅回落到3.9%的预期目标以内。扶贫开发成效突出。以集中连片开发为重点,抓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和易地搬迁,完成376个整村推进和72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年减贫21.3万人。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成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7.57万套,开工率、建成率、入住率分别达100%、106%、100.7%;建成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和奖励性住房9.13万户,全面完成年度任务。累计开工建设城乡保障性住房34.07万套和50.9万户。

  此外,把理思路、出政策、推举措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集中力量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出台了《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行动方案》、《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投资推动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等重大政策,为抓当前、谋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总的来看,在过去一年的经济工作中,我们坚持底线思维,注重统筹协调,妥善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问题,探索形成了远近结合、综合施策、行之有效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做到了稳增长与调结构、促发展与惠民生、抓当前与谋长远的有机统一。

  二、2014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及主要目标

  今年我省发展仍然面临复杂局面,国际和国内、长期和短期、结构性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交织,预计发展环境大体与去年相当,但新的有利支撑和积极因素也逐渐增多。一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释放改革红利,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二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工业化、城镇化潜力巨大,实体经济逐步活跃,社会预期明显增强。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扩内需、调结构政策持续发挥效应。三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部署,对我省加快构建跨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促进商贸旅游人文交流、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四是我省经济实力持续提升,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新的增长点正在形成,企业应对困难、适应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重大举措将继续发挥效应,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同时,我省发展还深受大环境和自身问题的影响。一是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和缓慢复苏当中,以刺激政策带动的反弹周期正趋于结束,发达国家复苏动力不强,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外需疲弱、内生动力不足、通胀压力上升等问题,外部环境仍不容乐观。二是我国仍处在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时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消费偏弱,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强化。三是我省经济稳中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调结构转方式任务艰巨,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低,消费带动能力弱,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价格诱涨因素增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繁重。

  综合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分析增长动力、兼顾发展需要和可能的基础上,根据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部署,2014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0.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0万人次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

  三、2014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措施

  2014年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的战略任务,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围绕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围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深入实施“三区”建设行动方案,大力促进投资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需求扩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经济提质增效、社会和谐稳定。

  (一)进一步发挥好财政金融支撑作用

  集中财力稳增长。千方百计做大财力总量,力争总财力达到1450亿元。盘活存量资金,整合专项资金,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政府投入,支持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重点城镇市政设施建设,支持保障房和“美丽乡村”建设,扶持物流商贸发展,培育信息等消费热点。增加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园区建设、节能减排、化解过剩产能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投入,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坚持财力下移,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扶贫攻坚,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农牧区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继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和项目,保持民生支出占比在75%以上,促进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落实好国家政策,扩大“营改增”范围,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扩大减半征收小微企业所得税范围。

  增强金融服务发展的能力。完善融资调度机制,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园区、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力争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300亿元,新增贷款700亿元。做大做强区域资本要素市场,力争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200家,创新使用金融债、中小企业集合债。改善金融环境,激励金融机构引进和企业上市融资,加快组建村镇银行和全国性民营银行、民营保险机构。推动青海银行进位升级,改制大通等地方农信社。探索建立融资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向农牧区延伸,解决113个乡镇金融服务网点空白问题,实现农牧区金融服务全覆盖。

  (二)进一步抓好投资带动发展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把促投资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抓手,坚持扩规模和优结构并举,加大全局性、基础性、民生性项目投入,重点加大重大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生态保护、民生、藏区、循环经济等领域投入力度。全力争取国家支持,统筹安排好各类政府投资,切实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有效释放和拉动民间投资潜力,全面放开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节能环保、公用事业等领域,通过市场化方式继续推出一批适合民间投资参与的项目。确保全年完成投资2880亿元,增长20%。

  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加大对事关全省发展大局的重点骨干项目投入,增强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交通。确保关角隧道上半年贯通,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六月底前联调联试、年底通车,西宁站改造同步完成,使我省进入高铁时代;抓好格尔木至敦煌铁路、鱼卡至一里坪等地方铁路建设,开工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加快实施青南地区高速公路项目,实现玉树州基本通高速化公路;启动建设沿黄公路,推进北连河西走廊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民和至小峡、川口至大河家等一级公路及西宁外环线等二级公路;实施西塔路改线、空港综合经济区进出通道等配套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力争乡镇公路通畅率达96%以上,行政村通畅率达80%以上。确保德令哈机场正式投运,花土沟机场年底试飞,加快果洛机场、祁连机场、格尔木机场改扩建步伐,增辟西宁、玉树机场国内外客货运航线,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完成贵德至李家峡航运工程,开工建设积石峡库区航运工程。能源。加快实施羊曲、茨哈、玛尔挡等水电站。抓好西宁热电联产项目,开工建设西宁火电厂、青海万象热电联产等项目。强化全国重要光伏产业基地和光伏发电基地建设,优化布局,拓宽区域,稳步发展集中式电站,在分布式电站建设上取得突破,强化集约用地、绿化美化、完善电网,确保新增并网100万千瓦。努力实施750千伏佑宁输变电工程、果洛和玉树网外6县联网工程,全年解决5万人用电问题。推进木里、鱼卡煤田建设。围绕打造青藏高原千万吨级油气基地,力争在油气资源勘探和加工上取得较大进展。信息。推进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宽带农牧区、数字民生等重点工程,抓好西宁、海东、格尔木4G网络建设,开展西宁、格尔木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宽带。

  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围绕“十二五”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投向,抓紧在铁路、公路、机场、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消费、城市公共设施、节能环保、大气污染防治、社会事业、民族地区发展等领域谋划一批项目,尽快完成前期工作,梯度推进。切实做好西成铁路、格成铁路、青海湖机场、黄南机场、出省干道及能源、水利等方面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积极发展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水利工程,力争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湟水北干渠一期全线贯通,石头峡水库达到蓄水条件。加快李家峡、拉西瓦等灌区,蓄积峡水库、黄河干流防洪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抓好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整理,着力改造中低产田,新建高标准农田。建成一批农区和草原节水灌溉等水利设施,解决25万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

  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措施。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障粮食和其它农畜产品稳产增效。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双红线”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稳定粮食生产,种粮补贴每亩再增加25元,推广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等实用技术,确保粮食增产增效。扩大特色种植规模,力争油菜、马铃薯、枸杞、中藏药材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达85%以上。实施《牛羊肉产业发展规划》,提升生态畜牧业发展水平,打造一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基地,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3%。发展循环农牧业,加快现代农牧业示范区扩面提质增效,建成龙羊峡、李家峡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区。创新农牧科技服务方式,推进“1020”生态农牧业重大科技支撑工程,抓好科技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农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完善补贴机制。力争农牧业增加值增长5%。

  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多元化服务体系,促进草地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出台鼓励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农牧科技人员到农牧区领办、创办合作社政策,扶持发展100个省级合作示范社、150个家庭农牧场、200个专业种养大户,培育2000名职业农牧民。支持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和其它生产要素进入农村牧区,创新金融保险支持农牧业发展机制,提高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增添农牧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形成工农互惠、城乡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四)以技术进步力促循环经济发展

  全力支持工业稳定增长。完善相关政策,抓好电力、运输等要素组织和保障。加大信贷衔接力度,有效缓解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困难。加快在建项目投产进度,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实现投资效益。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成长型企业,新增规上企业50家,中小微企业1000家以上。引导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向管理、质量和品牌要效益,进一步巩固企稳回升的态势。着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园区和基地的产业支撑能力,加快建设15个重大产业基地。注重错位发展、产城融合,打造10个中小企业集中区和2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力争一年上一个新台阶,三年形成多个增长极。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立足已有优势,围绕十大特色工业,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抓好钾资源综合开发,实施一批补链项目,在打造盐湖化工主导产业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支持硅晶、光伏组件、配套服务等项目建设,构建完整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条。抓好铜电子材料、轻金属合金、锂及锂电池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支持数控机床、专用汽车等先进装备制造行业扩大规模,提高非标设备加工能力。实施《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抓好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应用,高标准、高起点启动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采取“绿色+特色”、“精品+集群”模式,促进食品饮料、生物制药、特色纺织等轻工业提质量、上档次、扩规模,制定促进虫草、玉石、唐卡等独特资源和产品高端化、基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多措并举优化存量产能。认真贯彻国家化解产能过剩的部署,定计划、定指标、定时间、定督察机制,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电解铝、水泥、铁合金等产业集中度,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力争年内淘汰32.5标号水泥50%的产能,铁合金产业集中度达到90%,电解铝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70%。

  突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在实施好50个重大技术进步项目基础上,再启动50个重大技术改造项目。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有色金属、盐湖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轻工纺织、钢铁等传统产业技术装备,加快实施西钢精品特钢大棒线、青铝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技术改造项目,全面提升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大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组建科技创新联盟。支持建立科技创业投资基金,集中力量投向工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

  (五)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

  扩大服务业规模。不断创新完善鼓励、扶持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的政策措施,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力促现代物流业提质增效,加快朝阳物流园区转型升级,支持西宁国家级二类物流园区试点和海东青藏高原东部国际物流商贸中心建设。加快物联网新技术应用推广,提升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研究提出鼓励发展研发设计、咨询评估、融资租赁、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提升金融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力争金融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4.5%以上,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西宁游客集散中心,促进玉树旅游快速发展,两年内再创建3个5A级景区。创新旅游服务业态,深度开发复合型旅游产品和自驾游、乡村游、冰雪体验等淡季旅游产品。加强区域协作,推进青藏、青川、青新旅游一体化发展,力争旅游业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总收入达到200亿元,增长20%以上。扶持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发展,抓好27个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做好“非遗”进景区、文化旅游产品研发等工作。

  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加快水井巷中央商务区、新华联等城市综合商贸中心建设,支持州府和县城传统商业区改造,建设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商贸服务档次。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牧区商品流通网络,两年内农家店覆盖所有乡镇和85%的行政村。引导餐饮、住宿等行业适应市场变化,主动调整结构,满足多样化需求。出台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以“青海精品网”建设为重点,扩大电子商务应用范围,壮大省内企业网络交易规模。

  充分挖掘消费潜力。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调整完善财政促进消费的政策,制定消费带动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扶持成长性消费品企业,扩大节能环保产品、信息产品、新能源汽车等消费需求。推进“宽带青海”建设,加快“三网融合”进度,力争信息消费达到140亿元。抓紧制定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基层养老机构建设,建设覆盖全省的家政服务网络,发展医疗护理、康复保健、休闲养生、社区照料等业态,新建城乡老年服务设施370个。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六)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功能。按照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传承文化的原则,抓紧出台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尽快形成完整的规划和政策体系。加快西宁城区改造和建设步伐,优化功能布局,抓好火车站综合改造、中心广场北扩等重点项目,完善海湖等新区综合服务功能。抓紧实施平安新城、乐都朝阳山等重点片区建设,完善道路、地下综合管廊等设施,打造特色宜居城区。抓好东部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规划和建设,推进快速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环城公路建设。稳步推进格尔木、德令哈新区建设。提升玉树市政设施运营管理水平。实施“美丽城镇”创建行动,因地制宜,分年度在县城和重点旅游交通沿线集中打造80个生态环保、设施配套、宜居宜业的美丽城镇,使其成为我省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加快城乡保障房建设。以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为重点,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完善配套设施,年内新建11万套,基本建成8万套,入住7万户。坚持统筹规划,正确把握政策导向,科学精准推进以农村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为主的农牧区住房建设,年内建设6.5万户。健全保障房审核、分配、退出程序,做到公开、公平、透明、有效分配。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完善“保障+市场”的城镇双轨住房供应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力争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5%。

  开展“美丽乡村”创建行动。以党政军企共建活动为基础,整合生态建设、扶贫开发、村庄环境整治等项目资金,统筹水、电、路、信息、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农牧民向乡镇和中心村集中,每年打造300个“美丽乡村”,力争到2020年美丽乡村实现全覆盖。启动新一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三江源农牧区清洁工程,加大重点景区和交通沿线环境整治力度,建立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机制,实施农村清洁能源、污染治理、垃圾处理等项目。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注重“雪中送炭”,重点围绕解决“四个一部分人”的问题(已转移到东中部的农民工城镇化问题、省内已进城常住的农民工落户城镇问题、未来七年要进城的农民工城镇落户问题、在建制镇实际“农民”的城镇化问题),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有序放开西宁户籍限制。完善转移人口养老、医疗、教育等保障办法,做好异地衔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完善与主体功能区定位相一致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努力实现"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目标。着力打造东部城市群和海西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尽快建成全省城镇化发展引领区、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支撑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基地。促进青南和环湖地区生态与生计共进,深入落实《关于加快果洛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统筹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城镇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快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七)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

  持续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全面启动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二期工程,推动沙化治理、草原鼠害防治等重点项目,增强试验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抓紧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评估和二期前期工作。努力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抓好东部黄土高原区、柴达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前期工作。继续实施好人工造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加强湖泊、水源地保护。争取将我省一批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草)范围。落实好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加快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

  打好大气污染和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加强城市和重点城镇大气环境监测预警,实施锅炉煤改气、油品升级、工业污染源治理等项目,淘汰黄标车2.3万辆,完成700蒸吨锅炉煤改气。实施好西宁、海东南北山绿化工程,控制施工场地和农田自然扬尘,实现东部城市群环境空气可吸入颗粒年均浓度下降5%,西宁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到65%以上。强化湟水河污染防治,抓好城镇污水处理厂及16家企业废水处理设施改造,建设配套管网,争取两年内实现水质全年稳定达标。

  强力推进节能工作。认真实施2014-2015节能行动计划,严格落实目标责任,严禁新上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项目,加快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在重点行业全面强制推行余热余压利用、烟气除尘等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技术,建立企业能耗监测、预警、分析、调节综合平台,深入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抓好公共节能和社会节能,强化万家企业节能目标考核和用能管理,进一步完善节能经济政策,创新工作机制,力争节能减排迈出较大步伐,确保单位GDP能耗下降2%以上,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任务。

  (八)全力抓好民生工程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创业政策与产业、投资、财税、金融等政策的协调,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扶持创业带动就业,逐步建立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机制,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突出抓好大中专毕业生和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实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通过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力争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开展园区用工需求对接,提高岗位匹配度。发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积极作用,兑现奖补措施。

  多措并举稳控市场价格。全面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健全"菜篮子"市州长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基本菜田"红线"保护办法。新建10个规模养殖场、2万栋节能温室、1万栋畜用暖棚,6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建立省外蔬菜保障基地,保证冬春季鲜菜供应。抓好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加大重要商品储备和调运力度。开展公益性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在西宁、海东、格尔木新建、改建一批农副产品市场,组建国有控股农产品流通企业,培育具有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冷链物流企业。丰富订单直销模式,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新建100家平价商店,将早晚市纳入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强化市场联合执法检查,完善群众义务价格监督员制度,严惩价格及市场违法行为。继续发挥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变动挂钩联动机制的作用,有效缓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的影响。

  持续促进居民增收。深化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加大惠农补贴资金投入,推动农牧区土地、房产、林权等资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增加农牧民经营性、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规范调整机关事业单位津补贴等制度,多渠道提高职工工资性、财产性收入。坚持织好网、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原则,抓好社保扩面提标,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整合,逐步解决各类群体之间社保待遇差距大、跨区转接不畅问题,调整各类基本养老金水平,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实施中小学标准化、民族地区薄弱高中等教育项目,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80%以上。优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布局和学科专业设置,组建青海开放大学,在西宁、海东、海西各组建一所高职院校,争取对口援青省市在6州各帮扶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推进省级医院、州县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抓好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项目建设,为400个行政村活动室配齐文化设备和器材,完成5.4万套户户通设备安装任务,有效改善设施水平,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97.5%。出台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和取消四年生育间隔政策,推动国家贫困地区营养改善和省级婴幼儿营养项目覆盖各县。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坚持普惠性政策和特惠性政策相配套,用好集中连片扶贫政策机遇,全面落实国家"扶贫十项重点工作",构建"四位一体"扶贫格局。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生态保护相结合的新路子,整合扶贫和相关涉农资金,促进扶贫政策、规划、资金和帮扶"四到村、四到户"。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务经济,解决好群众长远生计,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促发展、能幸福"。坚持扶贫与教育相结合,加强学前教育和"双语"教学,补齐教育短板,逐步消除家庭贫困代际传递。抓好1万名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实施好六盘山、藏区两大片区和同德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规划,确保减贫20万人。

  加强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监管。严格执行食品药品质量标准和准入制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确保食品、药品安全。抓好专项整治工作,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冰雪、洪涝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九)以全面深化改革促发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逐步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下决心整合同领域、同方向安排交叉重复、零星分散的专项资金,盘活预算部门沉淀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启动"金融改革创新年"活动,制定《2014-2020年金融改革行动方案》,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改制和增资扩股,培育发展中小型民营金融机构;开展公益事业收费权、旅游景区收费权、高速公路收费权等公共资源证券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科学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探索分类监管模式,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资本运营制度。深化农牧区改革,完善耕地、草原、林地等承包经营制度,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流转,完善被征地农牧民的多元保障机制。继续完善水管体制和林权制度改革办法。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坚持"接、放、管"和"控、调、改"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各级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衔接落实好国家陆续下放的审批事项,清理和下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制度,两年内再取消和下放三分之一的审批事项。落实好国家新修订的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办法,抓紧修订《青海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运行省级行政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推进行政服务、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进场交易,一站式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推进各市州和有条件的县建设行政服务中心。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建立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制度。

  深化社会事业改革。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培育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新机制,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实行省内就医"一卡通",支持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

  (十)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主动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围绕国家战略设想,结合省情实际,深入研究我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比较优势、发展定位、目标任务,制定建设方案,积极推动跨区域发展规划、重大项目衔接,加快建设交通运输骨干网络、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和基本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和中东、南亚、欧州的经贸合作,建立与中亚五国交流合作的组织化平台,建设出口加工区和中国青海精品之窗。立足我省地缘优势,发挥青藏铁路向南延伸功能,扩大与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加快建设保税物流中心,积极打造向西开放的物流集散中心。以环湖赛、青洽会、藏毯展、清食展等展会为平台,全面加强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先进制造、现代农牧业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把青海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基地和重要支点。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谋划落实一批对产业发展拉动作用强、关联程度高的重大关键项目,全年招商到位资金600亿元,增长30%以上。着力抓好轻工业招商,以市场换产业,以政策引投资,抓好产业链末端招商,促进食品饮料、特色纺织、日用消费品等行业壮大规模。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和机制,深入开展对口互补招商、以企招商、委托招商,建立多渠道招商引资网络。优化投资软硬环境,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优惠政策,提高投资"引力"。不断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引导外资投向盐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原生态农牧业、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

  深化对口援青工作。做好项目前期和实施管理,确保年度计划如期完成。突出智力、产业和就业援青,推动经济合作,增强受援地自我发展动力和能力。深入推进结对帮扶活动。

  提升对外贸易水平。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藏毯、特色绒纺、民族服饰、新材料等特色产品出口,研究制定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加强重点出口产品"后备梯队"建设,鼓励我省制造业、新能源等行业对外投资合作,积极拓展新市场,力争进出口总额增长13%。申报一批国家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开展省级基地认定和升级工作。加快二类口岸建设,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推进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努力实现"大通关"。

  各位代表,完成2014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推进"三区"建设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青海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下一篇: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