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青海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青海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9-06 15:20:52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快速发展,高速化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高铁运营里程268公里,青海迈入高铁时代,民用机场形成“一主六辅”建设格局,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8.35万公里,较“十一五”末增长20%以上,基本形成“一横两纵”综合交通运输骨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38亿元,较“十一五”末翻一番。网络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输能力大幅提升,服务质量明显改善,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
       1、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具规模
       随着公路、铁路、机场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对外联接周边省份主要大中城市的省际通道体系,对内联接各市州、县以及主要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工矿区和广大农村牧区的交通网络体系。“十二五”期间,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基本形成西宁至六州州府通高速化公路建设格局,高速公路网覆盖全省58.7%的县级行政区。西宁南绕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与既有京藏高速公路形成环绕西宁主城区的快速通道。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大幅提升,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58%,相邻市州间二级公路贯通,基本形成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农村公路等级公路达4.99万公里,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二线关角隧道、兰新第二双线、格敦铁路饮马峡至马海段、锡铁山至北霍布逊地方铁路等项目建成运营,格库铁路、红柳至一里坪地方铁路开工建设;西宁机场二期、德令哈、花土沟机场建成投运,果洛机场成功校飞,祁连机场开工建设,通航城市达50个,开通航线59条,其中国际航线4条;水运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新增内河航道208公里,涉水景区的通行条件得到改善;建成7条天然气输气管线,设计年输气能力102亿立方米,原油、成品油各一条,年输送能力分别达300万吨、20万吨,新增油气管道360公里,涩宁兰天然气沿线的西宁、海东、格尔木、德令哈等城市实现管道送气,形成东通兰州、西通阿克塞、南通拉萨、北通敦煌的送气输油通道。“十二五”期间,综合交通网络规模的大幅增长,有效缓解了运力紧张状况,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基本形成“一横两纵”通道格局
       通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基本形成“一横两纵”综合交通运输通道框架。一横是甘青新省际通道,由兰青铁路、青藏铁路西格段和G6高速公路、G109、G315国道组成的甘肃兰州—西宁—德令哈—茫崖—新疆库尔勒通道;一纵是甘青川省际通道,由兰新第二双线和国道G227、在建的G0611高速公路组成的甘肃张掖—西宁—同仁—四川若尔盖通道;二纵是甘青藏省际通道,由格敦铁路、青藏铁路格拉段、G3011高速公路、G215、G109国道组成的甘肃敦煌—格尔木—西藏那曲通道。逐步实现西宁与周边主要省会城市、省内各市(州)的快速连接,进一步满足了客货运输需求,省内外经济社会的联系更为高效便捷。
       3、农村牧区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以藏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强了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藏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大幅改善。“十二五”期间,全省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27125公里,建设乡村便民桥梁25811延米/821座,全省新增31个乡镇、2226个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实现98.6%的乡镇、85%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分别较“十一五”末提高5个和51个百分点。国家认定的寺庙通畅率达70%以上。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省建成105个等级以上汽车客运站,基本实现市(州)政府所在地建成1个一级汽车客运站,东部地区县城建成1个二级以上汽车客运站,其它地区县城(行委)建成1个三级以上汽车客运站,乡镇客运站覆盖率达到88.58%,农村简易站及招呼站360个,广大农村牧区群众享受到“五定”班线服务,建制村通客车率达83.5%,农村牧区交通运输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末,农村公路里程达到60017公里,较“十一五”末新增11151公里。
       4、综合运输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一是交通供给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全省旅客运输量和客运周转量分别达6343万人和145亿人公里,“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14%和10.43%;全省货物运输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达1.48亿吨和483亿吨公里,“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29%和7.28%。二是城乡客运、城市公交和旅游客运快速发展。西宁城市公共交通运输覆盖面逐步扩大,东部城市群、海西州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省开通客运班线893条,日均发送量7045.7班次,其中,省际班线89条、市际班线150条、县际班线92条、县内班线562条;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分别达3970辆、13112辆,增长23.4%和10%,旅游客运车辆699辆,基本覆盖省内主要景区,多层次的旅客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三是货运、物流和邮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随着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运输企业快速发展,拥有5辆以上货运企业达1.54万家,货运装备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营运货车同比增长31.6%,运输成本逐步下降。乡镇邮政网点覆盖率达到100%,邮政自营网点、便民服务站、新建乡镇局所等达到1000多个,有效提升了全省农牧区邮政服务水平。
       5、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通过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铁路、民航等节能环保型运输方式及城市公共交通得到较快发展,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实施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短途班车及城乡客运专线油改气项目,加大老旧机动车辆(黄标车)淘汰力度,逐步推广使用电动公共交通车辆、电动私家车等环保节能产品和技术,启动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试点工程,加强交通环境运行监测,交通领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积极推进筑路材料回收利用,实施一批高速公路生态环保示范工程,开展青藏高原绿色循环低碳生态公路工程试点,高速公路养护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达100%,国省干线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回收率约60%。

       6、交通运输管理方式不断优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运输组织和管理。铁路“12306”客运售票系统、“95306”货运网上办理平台和民航网上售票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建成青海省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实现三级以上客运站联网售票。通过路况信息发布系统、“12328”服务热线等信息服务系统,为公众出行提供便利、快捷、实时的路况信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系统实现全国联网,提升了通行效率。加大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新型运输组织方式的推广力度,促进不同货类、不同运输方式在省内外多种甩挂运输模式的发展。全省所有县级以上班车、旅游客车和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动态监管车载终端安装率达到100%,重点营运客车3G视频安装率达40%。初步建成干线公路网运行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重点路段运行监测覆盖率达75%,救援网络基本覆盖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重要县道。建成全省通航水域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实现营运船舶实时监控和青海湖等重要航道和封闭水域视频监控。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有效缓解了交通运输紧张状况,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有综合交通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一是网络规模较小。交通基础设施总量、密度较低,对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完善,通川、进疆、入藏的通道能力亟待提升。尤其是通往西南地区尚未形成大容量的通道能力,西部地区、青南地区便捷出行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二是发展不均衡。受自然资源禀赋、人口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自治州交通通达深度不够、公路等级偏低、安保条件相对落后,存在出州公路少、桥涵设施配套不足、路网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三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滞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充分,站场设施、安全救助装置、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等建设相对独立,枢纽站场与城市集疏运系统衔接不够顺畅,网络效益和效率难以发挥。四是融资渠道单一。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多具有明显的国土开发性或公益性特征,经济效益差,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较为困难。五是专业人才匮乏。我省地处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建筑施工、装备研发和应用等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尤其是运营管理人才稀缺,引进人才难度大,人才流失严重。

       二、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的重要时期,也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格局和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国家三大战略深入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深刻变化,交通运输新需求新业态不断涌现,给青海交通运输发展带来新契机,提出新要求。必须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树立新理念,增强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开创交通运输发展新局面。
       一是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好四省藏区相关政策,要求切实改善藏区和六盘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交通条件。以国家全面实施扶贫脱贫攻坚战,加大对四省藏区和对口援青支持为契机,加强藏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贫困地区交通运输短板,充分发挥扶贫脱贫攻坚战中交通的基础支撑作用。抓好藏区州府至省会通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强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实现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寺院)通畅目标,总体实现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要求加快推进国际通道互联互通和交通运输“走出去”步伐。为支撑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要着力构建并完善与川渝等中南部较发达地区的快速通道,完善进疆入藏大能力通道,加强与国际通道的对接,加大对国际航线的支持力度,提升纽带作用,构建进入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地中海国家的战略通道,夯实对外开放的互联互通基础。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交通运输“走出去”步伐。
       三是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引领经济中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内涵由速度、规模扩张型向优化结构、创新驱动、提质增效转变,交通运输发展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大幅提高交通运输供给能力,更加注重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形成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力支撑。
       四是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要求优化交通运输空间结构。发挥交通运输在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居住、城镇集群分布,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中的基础先导作用,围绕“一轴两群(区)”城镇化、工业化和“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格局,支撑和引领特色农牧业走廊、新型工业走廊、生态旅游走廊和丝绸之路开放带、城镇化发展带的形成和优化。着力加强东部城市群中小城市与核心城市的交通联系,更好发挥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海西城乡一体化交通建设步伐,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发展,共享交通发展成果。
       五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要求交通运输发展必须贯彻绿色可持续的新理念。我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十三五”时期,要坚持保护优先,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交通运输发展各个环节,加强交通运输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交通运输集约节约发展和低碳绿色发展,与青海生态风光更好地融合,切实支撑美丽青海建设。
       六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创新驱动,要求深化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交通运输发展创新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交通运输要适应新形势,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和机制,强化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继续深入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相关行业简政放权,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创新交通投融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领撬动作用,加快放开交通运输领域竞争性业务,激发交通运输市场活力,提升交通投资综合拉动效应,推动综合交通运输技术装备、组织形式、商业模式、管理方式的创新,促进前沿技术、互联网与交通运输融合发展。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实施扶贫脱贫攻坚战,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以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总体要求为指导,围绕“十三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立足于强投资、补短板、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惠民生,以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及城乡区域交通衔接协调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着力加强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健全我省骨干运输网络,提升运输服务能力、效率和均等化水平,促进城市群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不断提升我省在稳藏固疆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二)发展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超前谋划。构建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综合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由基本适应向引领发展转变,统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的建设,统筹对外通道、省内干线、城市交通、农村牧区路网发展。结合“一带一路”、城乡发展、产业布局等需求,超前谋划交通建设和运输服务项目。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出行。把实现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放在突出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成果。加强灾害易发区域和重点区域的多通道、应急站点建设,建设应急保障队伍,全面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交通保障能力。加强交通运输安全建设,减少交通事故隐患,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坚持深化改革, 创新驱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好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模式,在经营性较强的交通运输领域,突出市场主体作用。
       坚持突出重点,一体发展。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加快完善快速高效、大容量的对外通道。继续加大我省藏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交通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交通网络通达深度和覆盖广度。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积极发展多式联运,促进有效衔接,努力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化衔接。
       坚持节约环保,绿色发展。树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交通发展理念,鼓励交通用地综合利用开发,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优化运输结构,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工具,改善慢行交通、低碳出行条件。
       坚持军民融合,共建共享。积极探索军民交通融合发展的路径,以需求为引导,突出重点,实现军民共建共享、军地协同创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以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完善战略战役交通网,提升军民融合水平。积极储备可替代运输线路,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的交通运输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推动我省交通建设和国防建设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末,我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外通内畅的“两横三纵两枢纽”格局,运输能力不足和交通拥堵状况有效缓解,优化交通运输布局和方式,运输服务安全、均等、便捷水平大幅提升,运输成本进一步下降,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高,节能减排效果不断增强,构建与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旅游产业相适应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三五”时期,综合交通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四、重点任务
       (一)构建外通内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统筹各种运输方式,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为主,以国省道、农村公路、地方铁路、通用机场为辅,基本形成“两横三纵”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格局。即一横:甘青新通道,由兰青铁路、青藏铁路、G6高速公路、G109、G315国道组成的甘肃兰州—西宁—德令哈—茫崖—新疆库尔勒通道;二横:新青川通道,由格库铁路、格成铁路(规划研究)、S318省道、G6、G0615高速公路组成的新疆库尔勒-格尔木-香日德-玛沁-久治-四川阿坝通道;一纵:甘青川通道,由兰新第二双线、西成铁路、G0611高速公路、G227、G213国道组成的甘肃张掖—西宁—同仁—四川若尔盖通道;二纵:甘青滇通道,由青藏滇铁路(争取开工)、G0611、G0613高速公路、G569、G214国道组成的甘肃武威-西宁—玉树—西藏昌都-云南丽江通道;三纵:甘青藏通道,由格敦铁路、青藏铁路、G3011高速公路、G109、 G215国道组成的甘肃敦煌—格尔木—西藏那曲通道。
       1、加速推进铁路网建设
       推进国家铁路建设,加快地方铁路发展,构建“1268”铁路建设格局。即以青藏铁路为1条主轴线,打造西宁、格尔木2个铁路枢纽,依托青藏、兰新、格库、格敦、西成、西昌6条干线铁路,形成8个方向的出省通道。对外增加进疆入藏通川新通道,构建与周边省区快速连接的铁路干线网,增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通疆达边的功能。对内提升东部城市群区际快速通达效率,强化柴达木资源富集区大宗货物运载能力,扩大干线铁路对农牧区的辐射范围。“十三五”时期,建成格尔木至敦煌铁路、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完成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青海境内)扩能改造工程;开工建设西宁至成都高速铁路,全力推进西宁至格尔木运行动车,争取将西宁至玉树至昌都铁路列入国家铁路“十三五”建设规划并力争开工建设;加快地方铁路发展,建成红柳至一里坪铁路、塔尔丁至肯德可克铁路;开展西宁至格尔木高速铁路(南线)方案研究工作,推进东部城市群城际铁路及木里至镜铁山铁路、一里坪至老茫崖铁路等前期研究工作;充分利用既有铁路线路加开旅游专列,推动铁路沿线城镇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2、优化完善公路网结构
       加快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布局。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省内路段,有序推进地方高速公路建设,强化一级公路对高速公路网的补充支撑。拓展和打通重要省际通道,形成甘肃方向6条、四川西藏新疆方向各1条高速公路格局。全面实现西宁至所有市州、重点县高速公路全覆盖,东部城市群高速公路基本成网。“十三五”时期,建成德令哈至久治、扎麻隆至倒淌河段、茶卡至格尔木段、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扁都口至门源(克图)段、同仁至赛尔龙段、西海至察汗诺段高速公路;开展化隆至群科、化隆至循化、同仁至甘肃夏河、平安经互助至大通、大通至湟中至平安、平安至西宁北过境段等高速公路前期研究工作。
       加强普通国省干线的升级改造,提高路网技术等级和服务水平,重点改造瓶颈路段、普通国道断头路,加强国省干线至甘肃、四川、西藏、新疆省际通道建设,未通高速公路的县以二级公路与高速公路连接,基本实现相邻县之间二级公路连接。强化省内相邻市州、县际间联系,重点建设沿黄公路和主要景区旅游公路,加强西宁、格尔木等重要城镇绕城公路建设,提高通县公路技术标准,全面实现所有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十三五”末,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80%以上,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达到35%以上。“十三五”时期,重点实施四川、甘肃、西藏、新疆等方向省际通道建设,推进S202大力加山至循化段、S305民和至小峡段等公路建设;推进G213乐都至化隆段、S307羊智沟至尖扎滩等国省道等级偏低路段的升级改造,G109乐都至平安段等东部城市群重要通道建设。开展西宁北山至塘川至哈拉直沟终至红崖子沟连接工程等前期研究工作。
       加强藏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村公路建设,完善乡村交通基础网络。加快推动既有重点县乡公路升级改造,稳步推进对提振县域经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作用的县乡道改造,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林场路、旅游公路、工农业园区路,增强县乡城镇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农村公路对农牧区经济社会和小城镇建设的支撑作用。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深度,加快具备条件的剩余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设,综合考虑行政区域调整、移民搬迁、小城镇建设、民族宗教等因素,有序推进移民安置点、牧民定居点、寺院等重要节点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行政村(寺院)通沥青(水泥)路,有序推动青海东部城市群等具备条件的农区农村公路逐步延伸至规模较大的村组,实施一批连通工程,提高农村公路覆盖深度和网络化水平,不断增强农牧区自我发展能力。实施不符合通班车要求的窄路面路段拓宽改造或错车改造,加大农村公路养护力度,着力改造“油返砂”公路,提高农村公路通畅程度。加大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危桥改造及独立配套桥梁建设实施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的安全水平及抗灾能力,逐步消除贫困地区客车通行安全隐患。“十三五”时期,新改建农村公路17000公里,其中,建设通乡、通村硬化路11000公里。
       3、有序实施民用机场建设
       打造以西宁机场为青藏高原枢纽,八个支线机场为支点,通用机场为基础节点的民用机场网络布局。实施西宁机场三期和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果洛、祁连、青海湖、久治等支线机场,全面形成“一主八辅”民用运输机场运营格局。对新建、改扩建运输机场增加通用航空功能,重点推进贵德、都兰、西宁、同仁、循化等一、二类通用机场和若干三类通用机场建设,形成对全省主要城市、重点区域和重要旅游景点航空服务全覆盖。加密西宁至国内主要省会城市航线航班,拓展国际(地区)航线,加强机场与其他运输方式和城市交通的衔接,鼓励有条件的机场开通和完善机场大巴服务,提升机场集疏运体系效率。
       4、积极发展水运航运
       继续开发和完善水路运输,加快具备水路运输和水上旅游综合开发条件水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群众出行条件,促进近水旅游资源开发。加快黄河水域水运航道和码头建设,完善青海湖旅游航运设施,积极探索高原湖泊水运设施的开发运营模式。“十三五”时期,继续建设黄河积石峡航运工程,开工建设寺沟峡至公伯峡、龙羊峡至拉西瓦航运工程,争取开工建设李家峡至康扬、公伯峡至黄丰和青海湖航运(三期)等航运工程;实施坎布拉景区南宗沟、坎群码头工程,适时推进海西州可鲁克湖至托素湖旅游航运项目。
       5、着力提升油气管道输送能力
       有序推进油气管道建设,构筑以格尔木为枢纽的青藏高原油气供应网络,着力提升管道输送能力,扩大天然气供应覆盖面。“十三五”时期,新建平安-黄南、湖东-海晏县天然气输配管道等项目,新增管道318公里。开展中哈原油管道延伸至格尔木项目前期研究和编制预可研工作,争取将中哈原油管道列入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并开展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入藏油气管道前期研究工作。
       6、合理布局综合交通枢纽
       按照全国性和区域性构建我省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依托西宁机场三期改扩建、西成高速铁路、西宁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实施,建设集铁路、公路、民航、公交、城轨、旅游集散于一体的西宁曹家堡综合交通枢纽,提升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水平和转换效率,将西宁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交通节点,进一步增强西宁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依托青藏铁路格拉段扩能改造、格库铁路、格敦铁路、格尔木火车站站房改造项目的实施,建设集铁路、公路、公交、旅游集散于一体的格尔木市综合交通枢纽,将格尔木打造成为进疆入藏的战略性交通门户,使之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围绕西宁、格尔木枢纽,选择重点节点城镇布局一批地方性枢纽。
       (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
       1、分类建设城市交通体系
       全面推进“畅通西宁”和“西宁、海东市政交通一体化”建设,以“常规公交+轨道交通+绿色出行”模式为导向,完善城区交通“小循环”系统;以实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为契机,优化站点布局,完善城市公交枢纽换乘设施和公交场站建设,大幅提升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和公交正点率,主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规范出租车健康、有序、合理发展,建立动态监测调整机制,及时调整运力规模,统筹巡游出租汽车和预约出租汽车发展,完善价格机制,加强价格监管;发展公共自行车,推进自行车、步行等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强化西宁主城与三县的交通联系,打造快捷联系通道,推进市区出境口交通枢纽换乘中心建设,积极推动西宁市域城乡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优化线网布局,提高城乡客运班车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公交快速直通;加快西宁、海东公交运营管理一体化建设,实现西宁、海东市政公共交通一卡通。德令哈、格尔木等城市(镇)以“常规公交+绿色出行”模式为导向,做好城市路网布局规划和公交场站、线路布局,打通城市断头路,改善城市道路级配结构和网络功能,缓解交通拥堵状况。“十三五”时期,建成西宁绕城环线,开工建设西宁市轨道交通1号线及配套设施。
       2、积极推进东部城市群交通发展
       东部城市群是兰西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地带,加快形成群内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快速高效、能力充分的对外综合运输通道,为东部城市群加快融入国家区域经济版块提供交通运输支撑。构建以西宁为中心,海东市核心区为副中心,沿湟水流域城镇发展带的核心轴,形成大通、湟源、湟中、互助、民和构成的紧密层,辐射带动循化、化隆,连接区域各重点小城镇、重要产业园区和旅游景区的辐射圈,形成“一轴四环六辐射”路网格局 。“十三五”时期,依托西宁机场三期、曹家堡综合交通枢纽、西成高速铁路、东部城市群环城路建设,加快提升西宁与海东交通一体化水平。规划研究东部城市群城际铁路及海东轨道交通建设项目。
       3、加强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有效衔接
       大力推进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在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等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优化过境公路与城市道路网结构,增加高速公路出入口及相应辅道建设,提升绕城公路疏解过境交通功能,加强道路建设和平立交叉口、收费站等节点改造,强化交通组织管理,增强城市出入口路网通行能力,着力解决和缓解“进城难、出城难”问题。促进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融合发展,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十三五”时期,以东部城市群和海西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重点,建设主城区外环线与城市道路连接线,改造立交桥、收费站等设施。
       4、大力推进停车设施建设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有重点地加强城市及重要景区停车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推动停车设施合理布局。加强停车设施运营监管,对未经批准、挪作他用的停车设施限期整改、恢复停车功能。以居住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外围停车换乘站点、医院、学校、旅游景区等地区为重点,合理测算停车需求,因地制宜、分类建设地面、地下和立体停车场。西宁、海东、格尔木、德令哈、玉树等市及各州府所在地规划布局一批公共停车场,鼓励商业区、人口密集区集约建设地下地上停车场、机械式立体停车场。充分利用医院、学校、单位等公共场所停车,路内实行分时段停车。“十三五”时期,重点建成西宁火车站周边、海湖新区、多巴新区、湟中鲁沙尔镇、海东市朝阳山市政广场、乐都区高铁站广场、乐都区碾伯广场、德令哈汽车站、格尔木火车站、可鲁克湖景区等城市及省级重要景区停车场。
       5、有序推进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
       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有条件的地区要将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因地制宜编制充电桩布局和相应配电网规划。以用户居住地停车位、单位停车场、公交及出租车场站等配建的专用充电设施为主体,以公共建筑物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临时停车位等配建的公共充电设施为辅助,以独立占地的城市快充站、换电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建的城际快充站为补充,形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在建、新建建筑物按照一定比例配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基本满足本建筑物内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根据各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情况,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大型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不低于10%,每2000辆电动汽车至少配套建设一座公共充电站。做好配套电网接入服务,将充电基础设施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纳入配电网专项规划,在用地保障、廊道通行等方面给予支持。电网企业要加强充电基础设施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确保电力供应满足充换电设施运营需求。
       (三)强化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
       1、完善便捷化、均等化的客运服务系统
       加快公平开放、运行高效的客运市场建设,完善价格、补贴及监管机制,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力度,加强对创新型服务的政策引导,合理构建不同层次客运服务供给模式。统筹协调客运服务中的线路、运输能力、运营时间、票制、管理的衔接和匹配,积极推进客票一体联程,促进旅客出行的全方位、立体化和便捷化。提高农村牧区客运通达深度和安全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推广农村牧区客运片区化经营,加快藏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客运发展,促进城乡客运服务均等化。推动汽车租赁、通用航空、汽车营地发展,加强与旅游业联动,促进客运服务高品质多样化。“十三五”时期,稳步推进大通综合汽车客运站、民和综合客运枢纽站、格尔木客运中心站以及德令哈公铁联运站等4座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加快推动12座地市级公路客运站场建设,完成50个乡镇等级客运站建设。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0%,东部城市群县域30公里范围内乡镇全部通公交。
       2、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货运服务系统
       完善货运市场准入制度,依法规范相关交通规费的征收、企业市场行为及经营秩序,建立健全货运企业信用体系,促进统一规范、有序竞争的货运市场形成。依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快配套物流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货运(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创新运输组织模式、商业模式,推进物流与电子商务、制造业、金融业等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利用好“互联网+交通”、“物联网+交通运输服务”等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绿色物流、冷链物流,推动传统货运行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规范城区通行货车和快递车辆管理,推广城市配送车辆统一标识和标准,建立健全市区货车接卸收送制度,完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提升物流“最后一公里”运行效率。依托邮政设施、乡镇等级客运站和农村客运班车服务,逐步提升农村物流、邮政快递等综合服务功能,在条件成熟地区推广定时、定点、定线的农村物流“货运班线”运作新模式,促进城乡物流协调发展。“十三五”时期,建成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多巴(双寨)多式联运货运中心。
       3、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智能交通体系
       全面推进“互联网+交通运输”,加快移动互联、卫星定位、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力推进智慧交通系统建设。建立健全智能化道路交通指挥管理系统、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公交服务信息系统、车辆运营调度管理系统、停车信息系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信息系统,积极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推动各交通方式信息互联互通、便捷查询,逐步扩大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的应用范围。全面推进全省高速公路ETC联网运行服务,加快高速公路收费站ETC车道增建改造,提升高速公路收费站点通行效率,培育ETC用户规模,扩大服务网点。吸引社会资源利用大数据开展个性化、多样化的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十三五”末,高速公路ETC覆盖率达100%,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覆盖80%的县,新增三级及以上客运站均实现联网售票,公共交通“一卡通”在东部城市群、海西地区积极推广运用。
       (四)促进交通运输平安绿色发展
       1、提高交通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
       强化交通安全理念,健全和落实安全应急管理体制和制度,加快推进交通安保及应急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安全管理部门监管和沟通协作力度,全面提升交通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加强交通场站、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班线、旅游客车、危险品运输等重点领域的全程监控,加大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力度,规范化开展各类运输活动,逐步降低交通运输重特大事故率和伤亡率。加大市(州)级交通安全应急平台建设力度,通过信息共享强化不同运输方式的协调联动,打造统一的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应急保障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和救援成功率。“十三五”时期,建设青海省国家区域性公路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通用航空应急救援服务、贵德黄河水运搜救和信息指挥中心等项目。
       2、推动交通运输集约绿色发展
       集约利用通道线位资源,科学确定交通线路走向,避让自然保护区,减少对土地特别是耕地的占用,不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加强大型客运枢纽、公共交通枢纽用地的综合立体开发,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尤其是提高东部城市群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优先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交通运输方式,实施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准入制度,确保新增营运车辆达标,提高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比重,城市公交车辆中节能环保车比例达85%。在有条件的地区继续推进公交汽车、短途班线和出租汽车油改气工程,以车辆更新为重点推动运输工具节能减排。配套推进加气、充电等设施规划与建设,鼓励个人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型汽车。鼓励运输企业依托各种交通信息系统,改善运输组织,提高运载工具的实载率和利用水平,降低单位运输能耗。大力推进管理能力建设,加强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管理与统计监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引领指导
       统筹协调发展,加强铁路、公路、民航等专项规划、各地区交通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协调,发挥本规划引领作用。严格按照规划目标统筹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维护规划严肃性,加强规划约束力。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和调整机制,认真开展规划中期评估,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变化,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调整。针对规划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因地制宜选择合理建设标准和方案,为项目的组织实施提供有力支撑,确保项目顺利落地。适时对涉及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领域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出台指导意见或行动方案,引导和促进各类企业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二)强化组织领导,健全推进机制
       强化重大项目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协调机制。一是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的协调对接,积极争取将我省重大交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体系,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对我省的倾斜和支持。二是对跨省域的重大项目,加大与相关省区的协调沟通力度,在线路走向、功能定位、建设标准、建设时序、运行管理等方面达成共识,形成合作推进的格局。三是超前开展对重大项目布局的研究,积极做好重大项目储备工作,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国家政策导向,适时出台我省交通领域相关政策。四是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工作责任,统筹推进土地、环评、选址、征地拆迁等工作,适当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减少项目前期审批前置条件,缩短项目审批周期,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三)拓展融资渠道,保障资金需求
       加大对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各类专项基金及政策性贷款的争取力度,加大省级财政资金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适度发行交通专项债券,保障政府性资金投入的规模和稳定性。引导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项目中的应用,在综合客运枢纽、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方资源开发性铁路、收费公路、机场经营性设施、通用航空等领域引入社会资本,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通过沿线土地收益、资源开发收益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交通投融资模式。探索建立省级交通领域建设发展基金,努力破解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瓶颈。加大财政民航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力度,重点用于补贴国际、地区航线及省内航线。
       (四)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管理效能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化交通运输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符合我省特点,有利于统筹推进各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制机制,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全面提高依法推进综合交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把握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契机,完善地方铁路自主运营模式。健全公路建管养机制,理顺各级政府在公路建设、管理、养护中的责权利,探索全省公路统一网络运行和层级管理模式。探索加快民用机场建设和通用航空发展新机制,为民航业发展创造条件。强化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安全和应急管理等职能,促进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交通综合管理中的应用,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能。在经营性领域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简政放权,放管结合,释放市场活力,在公益性领域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宏观调控,增强发展动力。
       (五)重视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
       采用自身培养和外来引进、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各类交通运输企业与大专院校、公共服务机构设立培训基地,联合培养交通领域专业人才,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本省交通类院校师资力量,培养轨道交通、民用航空等相关专业急需人才,并与省外院校建立专升本联系制度,优化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提高中高级专业人才的配比。加大引智力度,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在薪金待遇、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建立可持续的交通运输人才保障体系。依托重大工程,加强专业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

上一篇:青海省“十三五”金融业发展规划
下一篇:青海省旅游产业稳步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