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青海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青海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7-09 08:39:16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评价
 
       “十二五”期间,全省紧紧围绕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奋斗目标,凝心聚力,积极作为,着力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增加旅游供给,扩大旅游消费,打响“大美青海”旅游品牌,旅游业保持了平稳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旅游优势日益突显,产业地位明显提升,旅游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一、“十二五”旅游业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以来,旅游业已逐步成为青海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和主导产业,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向西部转移的一个重要基地和新增长极,为青海旅游业“十三五”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指标提前超额完成。
       “十二五”期间,我省累计接待游客9095.26万人次,年均增速13.56%,实现旅游总收入824.52亿元,年均增速28.4%,分别是“十一五”的1.8倍和3.15倍。2014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01.9亿元,增长27.3%,接待国内外游客2005.58万人次,增长12.6%,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确定的184亿元、2000万人次的目标。入境游客由2010年的4.67万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6.5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由2044.9万美元增长到3876.3万美元,增长1.9倍。国内游客人均花费由2010年的570元增长到2015年的1063元,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份额明显增长。
       (二)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突出。
       2011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92.3亿元,2015年旅游总收入248.03亿元,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比例由5.64%提高到10.26%,增长了4.62个百分点,大幅度推动青海国民经济与综合实力迅速发展。全省建设旅游项目459个,完成建设投资107.9亿元,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三期叠加影响凸显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作为青海快速发展的增长点,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贡献日益凸显,旅游业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三)产品业态开发取得突破。
       淡季旅游取得突破。推出探非遗—宗教文化游、品民俗—风情体验游、迎挑战—户外健身游、赏美景—采风摄影游、戏冰雪—欢乐家庭游等一系列秋冬季旅游产品,旅游人次、旅游收入显著提升,淡季旅游逐渐趋热。自驾旅游取得突破。构建了覆盖“一圈三线”重要城镇和节点的自驾车营地体系。乡村旅游取得突破。编制了《青海省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建设了互助七彩土乡、循化撒拉人家、祁连、门源等风情小镇,打响生态文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等乡村旅游品牌。集中推出以环青海湖、祁连山、三江源、唐蕃古道、丝绸之路寻踪、世界屋脊探险等为代表的八条特种精品旅游线路,奠定了旅游大发展的基础。
       (四)品牌形象推广取得突破。
       “十二五”期间,“大美青海”商标成功注册。借助青洽会、清食展、藏毯展、环湖赛等展会和赛事平台,开展“大美青海”系列旅游宣传活动,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开展了高铁旅游推介、新媒体营销、丝路旅游推广等卓有成效的系列营销活动,青海成为全国旅游热点地区。不断创新品牌宣传推广方式,连续5年在央视等主流媒体推出“大美青海”旅游宣传广告,“青海蓝”系列色彩享誉全国,品牌形象日益彰显,品牌美誉度、吸引力、影响力与日俱增。
       (五)产业要素提升取得突破。
       “十二五”期间,我省不断加快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深度融合,在“食、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的基础上,促进“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新要素开发,实现资源相互渗透、产业相互配套,拓展了旅游产业链。全省A级景区达104家,其中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20家、3A级景区63家;星级宾馆312家;社会宾馆3099家;旅行社238家,出境组团社16家;各类旅游车辆699辆;新建、改建旅游厕所897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示范点15个,农(牧)家乐3016家,14万农牧民从中受益;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2?03万,间接从业人员达55.05万人。特别是青海湖、塔尔寺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青海实现了5A级景区零的突破,对提升青海旅游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六)交通网络建设取得突破。
       铁路方面,兰新客专投运标志着青海正在驶入高铁时代。西格铁路关角隧道铺轨开通,实现青藏线大提速,由兰新客专、兰青铁路、青藏铁路、格敦铁路串联成的铁路网正在形成。公路方面,旅游公路建设得到突破性进展,实现了西宁至塔尔寺、西宁至青海湖、当金山(敦煌)至格尔木、德令哈至大柴旦等高速公路的贯通。截止2015年底,全省高速公路(含一级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3000公里,以西宁为中心、连接7个市(州)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覆盖全省58?7%的县级行政区,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58%,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6万公里。民航方面,建成投运西宁机场二期、德令哈、花土沟机场,果洛机场成功校飞,格尔木机场改扩建,祁连机场开工建设,开通西宁到泰国、韩国、台湾、香港等4条国际(地区)航线,国内航线联通46个城市,航线达到75条。
       (七)政策机制环境取得突破。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提出了“打造大美青海,建设高原旅游名省”奋斗目标,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若干意见》、《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青海省旅游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和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实施办法》等系列重要文件,建立了全省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出一揽子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以项目建设驱动大旅游产业发展,统筹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优化环境促进品质化发展,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

       二、“十三五”面临的机遇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期、经济发展动能转换期,青海旅游业将步入效益释放期、发展黄金期和整合发力期。
       (一)“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凸显青海枢纽地位。
       1.我省在丝绸之路的枢纽节点地位将提升。根据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中热南凉”的现状,进一步拓展青海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东出、西进、南下、北上”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门户作用会越来越明显,积极寻求南线丝路与中线丝路的有效贯通,争取将西宁到张掖、敦煌的公路提升到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水平,并力争列入国家或省级“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形成青海旅游的大环线;争取将西安等城市的部分国际航线延伸到西宁,提高青海国际旅游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扩大青海入境旅游的市场份额。
       2.唐蕃古道在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彰显。青海是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青海段集合了雪山、草原、森林、湖泊、沙漠、戈壁、雅丹等多种自然地质资源,汇合了汉文化、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多民族文化。青海独特的地理地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古老神秘的宗教文化以及古文化遗址都具有极大的旅游、艺术、历史文化价值。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又属于国家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必然会给青海旅游业带来新的跨越式发展。我省有条件打造以唐蕃古道、高原湿地草原、康巴民俗风情和宗教文化旅游带为支撑,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为一体的高原特色旅游目的地。
       3.发挥青藏铁路、兰新客专经济纽带价值。兰新客专通车把内地多个省纳入青海的“一日生活圈”,青海将有望成为游客入藏、入疆的缓释中转站,青藏高原旅游业将迎来“黄金时代”。青藏铁路旅游带将成为以西宁、格尔木为主要旅游集散地,以沿线其他旅游城镇为配套,以包括西宁多民族文化旅游区、青海湖观光度假旅游区、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区、柴达木昆仑文化旅游区、三江源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在内的若干旅游组团为支撑的中高端旅游目的地。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高铁契机,共谋发展,加强区域合作,资源共享,互荐客源,形成宣传合力,打造“丝路—高铁”品牌,发挥联合优势和整体优势,共推西部旅游发展。
       4.凸显我省丝路旅游国际化区位优势。青海处于中国与中亚经济板块中心位置,联接着中国与漠北、西域、印度等地,是丝绸之路中西交流大通道上贸易交流、文化交流的中转站。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使青海与中亚、南亚国家合作不断深化,推动青海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释放开发开放和创新创造的活力,不断提升旅游业的发展。我省的撒拉族先民与中亚民族有着血肉相连的族源关系,也是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民心相通”的载体和开展与土库曼斯坦经济交往的切入点。
       (二)旅游发展新趋势将全面激活青海旅游价值。
       “十三五”期间,国家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精准扶贫攻坚战略和对民族地区的支持等一系列战略措施,为全省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旅游需求和业态出现新趋势,全面彰显青海旅游发展的新价值,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宝贵的机遇。
       1.青海旅游资源将成为中国旅游业不断升温的“引爆旅游工程”和“新卖点”。青海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功能全、组合优良,文化内涵丰富,部分指标居全国前列。我省诸多旅游资源为“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是旅游者所憧憬的旅游胜地。我省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生态旅游、自驾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等传统观光旅游资源和专项旅游资源蕴藏量均远高于中东部地区。
       2.青海旅游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趋势。旅游资源是青海最丰富、最容易开发和见到成效的资源,是最具有开发价值和市场潜力的高附加值资源,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优化将促进我省的旅游资源优势更快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从全球和全国来看,青海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具有很强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与其它产业相比,我省的旅游业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发展潜力很大。
       (三)旅游大发展软环境全面提升青海发展活力。
       1.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得到更好平衡。除属于自然和历史禀赋的世界遗产、民族村寨、古村古镇、传统节庆、传统戏剧、传统手工艺等资源外,中藏药、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各类资源的利用也得到充分重视与认知。稳步推进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现对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将原本归属多个部门管理的国家公共旅游资源纳入更为统一高效的保护管理框架内。
       2.旅游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由国内拓展至国际,由传统景区拓展至城镇乡村,由自然文化资源富集之地拓展至其他各类用地,改变旅游的点状开发模式,向全域化、社会化旅游开发模式转型。旅游、休闲、度假设施和活动场所纳入当地旅游发展规划,充分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土地开发旅游项目。
       3.旅游社会化统筹协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旅游社会化协作机制要求加强部门间协作,实现行政资源的集约利用,并鼓励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协作。加快推进旅游领域政企分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将推动政府和企业建立更为合理高效的协作机制。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将引导农村地区扶贫、旅游、环保、交通、农业、水利等各部门财政资金向适宜旅游地区和项目集中投入,集约使用。抓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引导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将生态旅游与连片扶贫对接,明确旅游扶贫重点模式。
       4.多样化和品牌化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得到充分肯定。打造创意新颖、丰富多样、品牌鲜明且能满足旅游者多元文化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中藏药健康旅游、低空飞行旅游等形式新颖、潜力巨大的产品类型。对乡村旅游要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村镇;对文化旅游引导发挥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对购物旅游鼓励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对研学旅行要提出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对老年旅游提出推动形成专业化的老年旅游服务品牌。这将全面提升我省旅游产品体系的多样化和品牌化水平。
       5.旅游业在转型基础上实现五大升级。发展体制从政府主导升级至市场驱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展旅游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将形成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的旅游市场;发展方式从数量型增长升级至质量型提高,产业目标从过往的旅游人次和收入等数量型指标转换为旅游消费、旅游业增加值比重等质量型指标;收益诉求从门票经济升级至注重公共性效益,旅游业未来要更多面向社会大众,发挥公共资源价值;休假制度从黄金周集中休假升级至逐步完善的带薪休假;消费群体从公务接待消费占主体升级至家庭消费为主导。
       (四)旅游名省战略全面释放青海旅游潜能。
       省政府提出要在“十三五”末努力建成旅游名省的战略目标。
       1.实现旅游业发展由“单点”向“多极”突破。青海湖、塔尔寺、茶卡盐湖、祁连、门源等景区的旅游发展已取得一定发展基础,知名度与美誉度不断提升,在“十三五”期间将会继续释放巨大的能量和影响力。同时还形成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打造一批新兴旅游增长极,形成数条旅游精品线路,大幅提升旅游资源的产品化程度。
       2.“大美青海”将继续驱动市场发酵。通过“大美青海”系列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扩大了“大美青海”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十三五”期间,品牌影响力将开始在客源市场发酵,品牌效应将驱动大规模旅游流动,为青海旅游“十三五”期间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政策支持注入旅游发展的新活力。近几年,国家加大旅游业政策引导力度,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62号)以及全国旅游发展“515战略”,明确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产业”,对旅游业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青海省出台了《青海省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政策,打造“大美青海”旅游升级版,推动青海旅游业规模、质量和效益综合指标不断提升。
       4.旅游竞争力将持续增强。我省已形成一批骨干旅游企业,将继续提升旅游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旅游发展环境全面改善,形成设施齐全、功能配套、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更加优良的支撑旅游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强化省级旅游主管部门职能,加强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提升综合协调能力,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推进旅游业改革发展。
       5.旅游业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支撑。“十三五”末,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难点在于持续促进城乡居民增收,重点在于发展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是扩大消费、拉动增长的重要手段,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支撑。
       6.生态旅游释放“发展红利”。中央对青海的生态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赋予了历史责任。青海蓝、高原绿、江河清,已成为倍受欢迎的生态产品,向绿色要“发展红利”的前景十分广阔。大力发展旅游业,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努力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百姓富裕的有机统一。
       7.交通大变化带来的腾飞机遇。“十三五”期间,完成新建祁连机场和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青海湖、久治机场,实施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全面形成“一主八辅”民用运输机场运营格局,规划布局贵德、都兰等通用机场。加快推进青海省境内国家高速公路主骨架建设,加快建设海南州、海西州、黄南州等旅游公路,按照“一带一路”倡议的整体布局,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高铁开通的契机,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与丝路主通道互联互通,提升青海省旅游品质,促进区域旅游融合。

       三、“十三五”旅游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与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相比,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还存在如下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核心产品竞争能力不强。
       我省5A级景区数量少,导致龙头旅游目的地、核心旅游区不够大,未能进入国内旅游目的地排行榜前十位。缺乏标志性的高端产品。旅游接待能力特别是国际接待能力较弱,高星级酒店数量相对较少,还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游客需求。产业结构较粗,企业规模较小,整体实力较弱。旅游产业空间集聚不理想,产业资本投入较少,规模经济不足,缺少发挥引领作用的旅游龙头企业,旅游产业链较为薄弱。旅游企业在管理、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实力不强,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弱。旅游服务水平不高、精细化不够,品质亟待全面提升。
       (二)旅游发展方式较为粗放。
       当前,我省旅游产业总体效益不高。以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为主的观光型旅游的格局尚未根本转变,休闲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较滞后,未形成完善的特色餐饮、旅游商品、休闲娱乐等配套接待系统,来青游客人均消费水平不高,购物、娱乐仍然是“短板”,旅游商品开发缺乏特色与创意,旅游产业链条短,旅游业的综合效益不高。
       (三)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目前,旅游市场体系建设仍不完善,交通、景点、酒店、旅游购物市场等缺乏一个整体的互动。缺乏功能完善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不能有效地吸引游客并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制约了旅游效益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现有的接待能力不能满足旺季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业“井喷式”增长引发的“大交通”基础设施、住宿等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旅游淡旺季明显,冬季旅游虽有较快发展,四季旅游发展不均衡。
       (四)公共配套设施滞后。
       铁路运输车次不足,机场布局尚不完善,不能完全满足旅游发展需求;景区与旅游集散中心之间缺乏快速交通连接,“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旅游营运资质车辆不多,各景区与旅游集散中心之间的交通连接呈放射状分布,环绕旅游集散中心的交通环线未完全形成。自驾车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配套服务设施以及旅游交通标识系统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全省旅游资源分散,条块分割明显,旅游开发限制较多,整合全省旅游资源的力度不够,联合执法和综合管理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景区建设市场化、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有待加强。旅游业需要创新体制,进一步强化市场作用。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省要大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打造“大美青海”品牌、培育壮大旅游行业规模、着力推进幸福旅游事业、充分释放综合带动功能五大战略目标,努力建成旅游名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省委省政府“131”总体要求,以全国旅游“515战略”为指导,加快落实青海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破解难题为导向,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产品开发为重点,以拓展客源为突破,以扩大消费为手段,明确以全域旅游的新理念,整合优势资源,优化空间布局,突出项目带动,提升服务品质,打造“大美青海”旅游升级版,推动青海旅游业规模、质量和效益综合指标不断提升。

       二、发展目标
       持续打造“大美青海”,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成为青海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成为青海扶贫攻坚的富民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产业,着力构建“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旅游发展格局,把我省建设成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旅游目的地、国家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上新兴的黄金旅游目的地,努力建成旅游名省。
       (一)总体目标。
       1.大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十三五”期间,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2%,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9%,到2020年末,旅游总人数达到4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80亿元,其中,入境游客12万人次,外汇收入9172万美元,国内游客平均停留天数提升至4?8天;国内、入境游客人均花费分别达到1384元、760美元,旅游收入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58%,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2.持续打造“大美青海”品牌。围绕“大美青海”核心品牌,构建由旅游目的地品牌、旅游产品品牌、旅游企业品牌和旅游人才品牌组成的多元化旅游品牌体系。继续丰富品牌体系。强化天空蓝、湖水蓝的青海“蓝”品牌形象,深化高原绿、草原碧的青海“青”品牌形象,优化江源美、山河壮的青海“清”品牌形象,深化文化深、风情醇的青海“情”品牌形象,优化双车廊、风景道的青海“道”品牌形象。推动从形象营销进入产品营销。深度开发“夏都西宁”、“风情海东”、“魅力海西”、“圣洁海南”、“梦幻海北”、“天上玉树”、“雪域果洛”、“秘境黄南”等市州旅游品牌。全面开发新产品、新业态、新线路。深入挖掘登山、观鸟、自驾、骑行、徒步、摄影、创作采风类的特种游产品;做好对各新老旅游景点的串线组合,设计组合新的休闲类、度假类和生态类旅游产品和线路;开发丝绸之路青海道旅游产品;有效“拉长”高原旅游季,开展以探秘境、品民俗、迎挑战、观风光、赏美景、戏冰雪、忆红色为主要内容的四季旅游活动。将“大美青海”的美作为服务标准深化落地,制定相关旅游服务标准,落实到旅游服务的各个环节,提升美的体验。
       3.培育壮大旅游行业规模。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方力量,着力建成彰显特色、兼容并蓄、开放有序的新型旅游行业。在景区发展上,力争新增5家5A级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2家,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3—5家;在旅行社发展上,力争全省旅行社达到300家,1—2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行列;在旅游接待设施上,不断壮大星级饭店和社会饭店相结合的旅游住宿设施规模,新增7家4星级以上度假酒店;在旅游购物娱乐上,推出一批具有青海特色的旅游商品企业、土特产品和旅游文化公司、特色旅游演艺节目。在融合领域,使一批支撑旅游新业态发展的企业实体成为旅游行业的新兴力量。
       4.着力推进幸福旅游事业。适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和日益多元的旅游消费要求,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核心旅游品牌和一大批覆盖不同消费层次的差异化旅游品牌,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旅游资源和设施共享,努力把青海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品质卓越、游客满意的西部区域有综合竞争力的目的地,将青海培育成市场秩序良好、服务效率和质量双优的旅游区。
       5.充分释放综合带动功能。充分释放旅游业的带动功能,使旅游业在全省科学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扩大内需中发挥基础作用,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发挥促进作用。全面提升服务功能,为青海旅游扩大游客接待能力、增加旅游收入提供支撑。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上发挥推动作用,打造10个旅游名景、5个旅游名城、10个旅游名县、20个旅游名镇、200个旅游名村。在带动就业中发挥联动作用,“十三五”期间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达到16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超过80万人,带动13?2万人脱贫。
       (二)要素目标。
       1.力争新增5家5A级景区,确保每个市、州新增1家以上4A级旅游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2家,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3—5家。
       2.至少新增7家4星级以上度假主题酒店(西宁2家、格尔木2家、青海湖1家、玉树1家、果洛1家)。
       3.继续打造5—10个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5—10个全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4.至2020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点达到4000家;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达到1200家;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达到190家;每年实施60个以上的重点村旅游扶贫工作,“十三五”末完成重点旅游扶贫任务,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5.规划建设自驾游营地、户外活动营地、汽车旅馆,到2020年,自驾游营地达到100个。
       6.持续实施“旅游厕所革命”,2017年累计建成1000座旅游厕所。
       7.至2020年,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信息推送等;力争到2020年,西宁、海东以及纳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格尔木、贵德、共和建成智慧旅游城市。
       8.结合“一带一路”规划建设,把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县城及乡镇规划成特色旅游城镇,每个县至少建设一个特色旅游度假区及2个以上特色旅游乡村。
       9.年接待量超过百万人次的景区达到5个,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旅游企业10家以上,重点培育3—5家亿元旅游企业。
       10.新增旅游直接就业人员5万。

       三、发展理念
       (一)创新驱动。
       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优化旅游要素的配置效率,激发旅游业的发展活力;创新产品业态,进一步释放市场消费潜力,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创新商业模式,更好地适应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规律,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提高旅游业经营效益。以创新为动力,推动“旅游+”、“互联网+”、“双创”发展,打造旅游“双+双创”试点省,全面提高旅游业的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活力。
       (二)统筹协调。
       把全省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布局,以全域旅游的理念规划,用景区的理念建设城乡,推动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以协调为杠杆,把旅游业作为牵动经济社会全局的现代化大产业来打造,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全面体现旅游业在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生活品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绿色低碳。
       推进国家公园、国家自然风景廊道、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区、旅游生态补偿示范区的试点工作。探索大尺度地貌旅游生态空间建设与管制。全行业、全过程和全方位地倡导绿色消费方式。以绿色为主题,倡导低碳旅游,推行绿色消费,使旅游业真正成为“两型社会”优势产业,建设“大美青海”。
       (四)扩大开放。
       深化“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构建务实高效、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提升青海旅游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完善旅游对外开放政策。以开放为抓手,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实现大跨越。
       (五)共享发展。
       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有机统一,完善旅游惠民机制,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强硬软件的配套建设,提高旅游品位,提升服务品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旅游业的满意度,使旅游业成为人民群众品质生活的幸福产业。以共享为目的,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精准扶贫,实践旅游富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守住发展底线。

       四、战略路径
       (一)龙头引领,整合突破。
       以青海湖、塔尔寺等龙头景区为导引,以大交通、大企业为依托,发挥龙头景区的带动示范效应,促进景区之间、景区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形成区域旅游大发展的良好态势,整合提升青海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品牌引领,载体突破。
       深化“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青海的美誉度和影响力。着力打造夏都西宁、圣地塔尔寺、梦幻青海湖、神秘三江源、巍巍昆仑山、浪漫金银滩等旅游品牌支撑项目,将“大美青海”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并将“大美青海”深化为青海旅游的服务标准和美好体验,深入到旅游每个环节。
       (三)创新引领,特色突破。
       着力培育特色鲜明的旅游新业态,突出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森林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红色旅游及探险、登山、自驾车等特色旅游、中高端旅游,积极开发陆地、水上、空中旅游等新产品,深度开发淡季旅游,拓展旅游新业态,实现特色突破。
       (四)旺季引领,淡季突破。
       深入发展夏季避暑旅游,依托旺季优势,树立起青海在游客心目中的口碑效应,切实做好旺季旅游,引导淡季旅游突破。重点推出宗教探秘之旅、户外挑战健身之旅、观光休闲美景之旅、温泉休闲体验之旅、多彩欢乐冰雪美景之旅、美食购物惠民之旅等主题产品和淡季旅游活动。
       (五)项目引领,要素突破。
       全面推进贵德、互助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创建,重点强化星级宾馆、自驾车营地等接待设施建设,构建集星级宾馆、经济型酒店、社会旅馆、汽车旅馆、乡村旅馆、度假酒店等为一体的多元化的住宿接待体系。进一步扩大星标贯彻范围,充分调动社会宾馆创星、评星的积极性。建设城镇特色商业街区、专业超市、旅游景区购物场所、旅游商品加工销售园区、乡村土特产售卖点、交通集散区的购物场所等。
       (六)标准引领,质量突破。
       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强旅游投诉电话和质监网站建设,建立健全专门的旅游质量监督网,适时发布旅游服务质量公报。加强旅游服务人员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深入开展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活动,全面提升青海旅游服务质量。
       (七)战略引领,开放突破。
       率先就“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青海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借国家战略作为引领青海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借助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深化区域旅游合作,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加强与中亚、南亚国家的交流,深化与周边省、区的旅游经济合作,推动对外开放。
       (八)集散引领,城市突破。
       进一步突出西宁中心城市功能,加快推进西宁旅游目的地建设,增强集散枢纽作用。完善城市旅游功能,规划建设一批特色街区,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风貌。增加服务接待设施,丰富西宁城市旅游产品结构。以城市促进旅游功能完善,以旅游促进城市品位提升,实现旅游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强化城市辐射效能,以点带面,撬动区域旅游整体发展。
       (九)民生引领,乡村突破。
       以民生为导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解决边远农牧区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通讯难等问题,促进旅游特色名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抓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实施,切实帮助做好乡村旅游规划指导、市场推广、人才培训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开展乡村旅游改厨、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认真落实旅游扶贫工作要求,协助扶贫部门共同完成贫困村乡村旅游扶贫任务。
       (十)科技引领,人才突破。
       整合旅游教育资源,鼓励校企联合办学,办强青海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院;积极探索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增强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旅游企业发展的科学性;围绕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改革旅游教育培训的机制、内容和方法,力争实现旅游教育与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无缝对接;与旅游业发展较快的省份建立旅游人才对口支援,申请国家旅游局实施全国优秀导游援青工程;建设青海旅游人才网,为全省旅游人才、用人单位提供便捷、全面、长效的信息储备和人才交流服务平台。

第三章 发展布局与支撑节点
 
       “十三五”期间,青海旅游发展将在原有“一圈三线”布局基础上,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着力构建“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形成以旅游目的地为主体,以点带面、以线连片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做强一圈,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按照“城市依托、龙头带动、交通串联、创新引领、四化同步”的思路,推进资源开发、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区域一体化进程,持续打造环夏都西宁旅游圈,形成集清凉避暑、高原旅游、宗教朝圣、都市休闲、户外运动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已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吸引力、影响力的综合旅游目的地。
       1.加快青海旅游交通集散一体化发展。强化西宁曹家堡机场与东航、国航、南航等航空公司的密切合作,加密西宁至重庆、武汉、南京、西安、长沙等“火炉”城市以及三大经济圈的直线航班;争取国家支持加快西宁至周边省区之间以及与成都等地高速铁路和旅游快线建设。开通、加密西宁至环夏都西宁旅游圈景区(点)的双向旅游专线班车。
       2.加快推进西宁与青海湖一体化发展。以青海湖品牌、夏都西宁品牌相整合,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建立客源共享机制,联合产品开发设计,共建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市场互通、资源互用、体制互融、政策互联,在产品开发、线路组合、市场营销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拓展夏都旅游城市空间,增强夏都休闲度假功能区域,形成青海旅游业强大的火车头。
       3.加快塔尔寺景区与周边一体化发展。提升拓展塔尔寺景区,打造成为环夏都西宁旅游圈的心灵度假圣地。以塔尔寺景区为龙头,带动建设一批精品骨干景区,策划开发数条旅游环线。
       4.加快环夏都西宁旅游圈宣传营销一体化。探索打破传统宣传推介模式,按照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的原则,多渠道组织市、县(区)和旅游企业开展“联合推介,捆绑营销”。发挥省会城市在“夏都西宁”旅游圈联席会议中的牵头作用,组织协调旅游圈内各市(州)、县(区)整合资源,合力开展对外宣传推介,为旅游企业做好服务对接工作,不断提升环夏都西宁旅游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加快环夏都西宁旅游圈旅游服务一体化。以西宁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城市为契机,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及信息要素,加快推进配套产业建设,大力发展旅游公共服务事业,力争建成“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设施布局合理、服务质量一流”的西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西宁市旅游服务功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公共服务需求。

       二、整合三线,打造全域精品旅游带
       通过加强祁连风光旅游北线、青藏铁路(公路)旅游中线、唐蕃古道旅游南线等重点景区和线路建设,形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旅游产业链,将青海旅游向纵深方向全域推进。
       (一)祁连风光旅游北线。
       以西宁为中心,G0611高速和G227、G341、G569国道为纽带,将青海北部旅游由互助、门源向祁连推进,并向甘肃的张掖市延伸,将祁连县打造成为青海旅游北大门。省内核心线路走向为“乐都—西宁—大通—门源(门源—互助北山—民和)—祁连”,将线路打造为以高原花海、雪山、云海及最美大草原、河谷田园、高原森林立体原生态自然山水为依托,以多民族文化为特色,以自驾游为主要形式的生态体验旅游目的地。
       全面统筹规划西宁市、海东市及海北州的乐都、大通、门源、互助、祁连、民和等1区5县;全面整合乐都瞿坛寺、柳湾彩陶、大通老爷山风景名胜区、大通察汗河、鹞子沟、娘娘山,门源百里油菜花海,互助土族故土园,祁连风光旅游区,民和喇家遗址、金三川等旅游景区(点)。祁连风光旅游北线是以自驾车、自行车为重点的旅游线路,要加强沿途重要节点自驾车营地、自行车服务驿站、沿途维修补给服务站点、停车场、公路沿线观景台停靠带、安全救援设施及其它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
       (二)青藏铁路(公路)旅游中线。
       将青藏铁路(公路)旅游中线打造成为重走唐蕃古道、穿越沙漠草原、感悟巍巍昆仑的特色旅游产品,形成集西部探秘、休闲度假、户外拓展、自驾穿越等为一体的中高端旅游目的地。
       全面统筹规划西宁市湟中县、湟源县,海北州海晏县、刚察县,海西州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和都兰县等青藏旅游中线所涉及的城市及县域;整合塔尔寺、日月山、青海湖、茶卡盐湖、哈里哈图、柏树山、希里沟城址、白水河遗址、香日德城址、香日德寺、巴隆国际狩猎场、格尔木、昆仑山等青藏线上的主要景区(点),形成西宁—青海湖—天峻—德令哈—格尔木、西宁—青海湖—乌兰—都兰—格尔木—昆仑山—可可西里进入西藏两条旅游线路,也可由大小柴旦分别进入新疆。
       (三)唐蕃古道旅游南线。
       唐蕃古道旅游南线以G214国道、G0613高速为纽带,由西宁经湟中、共和、贵德、玛多、称多到达玉树。该线是青海重要的精品旅游线路,以探访神秘的藏族文化和神奇的三江源为特色。
       全面整合建设唐蕃古道旅游南线所涉及的湟中县塔尔寺、卡阳高山牧场休闲区、南朔山自然风光旅游区、群加森林公园康体休闲生态旅游景区、盘道高原生态旅游景区;贵德古城、温泉小镇、贵德国家地质公园、龙王池景区、江拉林场;共和县龙羊峡景区、东大山景区;兴海赛宗旅游区,同德宗日文化休闲区、同德黄河天峡旅游区;果洛玛多旅游区;玉树环结古旅游区、称多拉斯通旅游区等。同时,建设沿线营地及配套服务设施。

       三、提升三廊,打造国家示范风景道
       将青海黄河上游旅游景观廊道、青海湖人文旅游景观廊道、祁连风光带生态旅游景观廊道提升打造成为国家风景道,推动交通、市场、服务、信息、品牌一体化建设,促进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
       (一)黄河上游旅游景观廊道(南线)。
       本廊道以黄河G310大河家至共和一级公路和G0611西宁至同仁高速等沿线路网为空间主轴,核心线路为“民和三川(喇家遗址)—循化—化隆—尖扎—贵德清清黄河—共和龙羊峡”的黄河水上明珠旅游线。景观走廊以黄河旅游经济带的自然生态和多民族文化为核心,旅游品牌与营销宣传突出“黄河上游水上明珠旅游带”。该廊道东西跨度达350多公里,重点开展自驾车旅游,加强沿途重要节点自驾车营地、沿途维修补给服务站点、停车场及其它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重点建设项目有:
       民和—循化旅游区。充分利用优越的黄河旅游资源,完善景观设施、服务设施和特色民居接待设施建设。民和打造集休闲、娱乐、考古体验和康体疗养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引导循化向旅游目的地、集散中心发展。提升波浪滩、孟达天池、七里寺、桃花园、喇家遗址等精品景区档次与品质,并通过水上航线,开辟公伯峡水上游览线路,串联上游景区,丰富游览内容,形成“清清黄河”水上生态体验与度假旅游精品走廊。
       化隆群科—尖扎黄河旅游段。以黄河、森林、水库、田园为背景,以水上、乡村、农家、民俗等为开发特色,完善陆路与水路交通线路及观光休闲、娱乐、管理服务设施,建成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区。
       坎布拉—贵德旅游区。疏浚坎布拉—贵德河道,提升旅游通航水能利用,完善旅游交通,将贵德到坎布拉的过境公路修建成为旅游专线。以“高原养生休闲度假”为主题,加强贵德旅游度假设施的改造与完善,提升度假旅游产品品质,并将温泉洗浴与特色藏药浴疗养相结合,建成多功能休闲、度假、养生旅游基地。
       龙羊峡景区。以黄河水资源为开发核心,以峡谷观光探险、龙羊湖观光与水上活动及水电产业旅游为重点,利用良好的气候条件结合龙羊峡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水产品开发复合型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青海湖人文旅游景观廊道(中线)。
       本廊道依托G6、G0612高速和G109、G315等组成交通主轴,核心线路为“乐都—西宁—湟源—日月山—倒淌河—二郎剑—金银滩·原子城—鸟岛—茶卡”的青海湖人文旅游线路。廊道以青海湖世界级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融合红色文化、唐蕃古道文化、安多藏族文化等多元文化特色,品牌营销宣传突出“青海湖国际旅游目的地”。
       该廊道为团队、散客及自驾车、自行车重点旅游线路,要加强沿途重要节点自驾车营地、自行车服务驿站、沿途维修补给服务站点、停车场及其它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公路沿途设置临时停靠带和安全设施。重点建设项目有:
       乐都旅游区建设。乐都以瞿昙寺和柳湾彩陶两大景区为龙头,积极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沿途景观建设,打造河湟文化、宗教古迹、生态休闲、农业观光等旅游产品。
       湟中旅游区建设。湟中依托塔尔寺景区,以“八瓣莲花”民间艺术为品牌,以文化旅游企业为龙头,精心打造“一街(佛光路)一湖(莲花湖)一山(莲花山)一镇(鲁沙尔镇)”为建设区域的八瓣莲花文化旅游产业园,带动周边,形成大塔尔寺旅游圈。重点是加快县内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尤其是旅游接待、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设施,打造开发一批体验参与型旅游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湟源旅游区建设。湟源以茶马互市、唐蕃古道为依托,充分发挥丹噶尔古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做大做强日月山景区;打造好北极山、宗家沟、赞普林卡、扎藏寺、大黑沟森林公园等景区为支撑的历史民俗文化旅游区和生态景观休闲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景观建设和接待服务区建设,打造为特色历史民俗文化旅游区和生态景观休闲区,提升旅游综合效应。
       共和旅游区建设。共和重点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将分散的旅游景点“串珠成线”,与青海湖景区协同发展,实现县内旅游环线、旅游资源、旅游项目向关联性、整体性、多样化发展。重点是整治景观环境、完善环卫设施和其它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并以黄河水资源为开发核心,以峡谷观光探险、龙羊湖观光与水上活动、水电产业旅游为重点,利用良好的气候条件结合龙羊峡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物产开发复合型游览项目,同步完善观景摄影点和休憩设施。
       海晏旅游区建设。海晏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文化和旅游为驱动,以自行车旅游产业为突破口,突出浪漫、生态、时尚的高原精神和文化内涵,立足多元化生态空间,增加娱乐活动,逐步延伸自行车旅游产业服务网络,把草原文化、旅游元素融入到城镇建设,加快推进达玉民俗文化村、西海温泉、东大滩水上乐园等重点景区提档升级工程,建成集民俗体验、藏文化展示、草原观光度假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景区。
       刚察旅游区建设。刚察充分利用独特的“水、鸟、鱼”资源,以青海湖鸟岛景区和措温波藏城为核心,围绕沙柳河—仙女湾—哈尔盖,打造“青海湖野生动物观光休闲区”,并突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使之成为青海湖北岸一个重要的旅游节点。
       茶卡盐湖旅游区建设。以盐湖观光为主体,以盐业生产体验为拓展,形成集观光休憩、文化体验、户外摄影、工业旅游、康体养生、自驾旅行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着力打造茶卡盐湖—铜普赛马场—哈里哈图—金子海精品旅游线路,推广“天空之镜”旅游品牌。
       (三)祁连风光生态旅游景观廊道(北线)。
       该廊道以G0611高速、G341、G569、G227和兰新客专为交通主轴,核心线路走向为“西宁—大通—门源(门源—互助北山—民和)—祁连”,走廊以河谷田园、森林、雪山、草原等为核心,突出多民族文化相交融的资源组合特色,宣传突出“中国祁连山”高原立体生态及民族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该廊道为自驾车、自行车重点旅游线路,加强沿途重要节点自驾车营地、自行车服务驿站、沿途维修补给服务站点、停车场及其它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公路沿途设置临时停靠带和安全设施。重点建设项目有:
       大通旅游区建设。大通在现有公路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加强沿途景观建设,精心选址、精心设计沿途观景点与摄影点,强化整体感和空间的连贯性,打造大通风景廊道,完善旅游标识(指示)系统。
       互助北山旅游发展提升。互助北山沿途结合景观梳理,设立接待点,增设生态停车场,完善导向标示系统、旅游解说系统、游步道系统、观景休憩系统、环保安全系统等。
       门源旅游发展提升。门源针对花海季节性很强的实际,依托百里油菜花海大地景观,在提升、完善观花台的基础上,整合芬芳浴、花海鸳鸯、浩门跑马场、达坂山观景台等多个子景区,发展浩门古城、克图三角城、南关清真寺、仙米林场、聚羊沟等景区(点)建设,完善景区硬件基础设施,重点发展游客参与体验性旅游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丰富游览内容。
       祁连风光旅游区建设。祁连抓住祁连机场建设和周边交通格局改善的契机,把祁连县建成西部地区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软硬件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舒适安全的高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中国祁连山”高原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品牌的核心承载地。

       四、推进三板块,打造区域旅游目的地
       培育新的增长极,重点推进以格尔木为核心,以雅丹地貌、万丈盐桥、茶卡盐湖、绿洲农业等为主要景观,融昆仑等文化于一体的柴达木旅游板块;以玉树市为核心,以可可西里、江河源头、三江源国家公园等为主要景观,融康巴等文化于一体的三江源旅游板块;以年保玉则景区为核心,以高原冰川湖群、阿尼玛卿雪山、玛多国家公园等为主要景观,融格萨尔史诗等文化于一体、连接甘川的大年保玉则旅游板块。
       (一)柴达木旅游板块。
       以神秘大漠、神圣昆仑为品牌,把格尔木建设成为重点旅游城市,把昆仑山、可可西里、茶卡盐湖、大小柴旦建设成为精品景区,培育柴达木板块,打造青藏高原明星旅游目的地。
       大力发展自驾旅游产品和项目,配套精品自驾车(房车)营地,助推青藏旅游一体化发展,建成西部旅游新的增长极。加快格尔木中国盐湖城及昆仑文化旅游区建设;重点培育德令哈德都蒙古文化旅游区;开发建设都兰土谷浑土蕃历史文化旅游区;开发天峻西王母文化旅游区;培育诺木洪枸杞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构筑青藏铁路世界屋脊精品旅游带。
       (二)三江源旅游板块。
       以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以可可西里、江河源头等为主要景观,融康巴等文化于一体,以探访神奇三江源头为重要节点,打造唐蕃古道黄金旅游目的地。
       长江源园区依托现有的山水自然脉络和可可西里自然遗产地,突出以点为主,以线为辅,点、线结合的体验模式。主要展示长江源头自然生态风光、藏族文化和昆仑文化等,游线以青藏公路两侧的野生动物寻觅、自然景观、探险考察、高原体验等为主,与申报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紧密结合,将长江源打造成为高原生态性、生物多样性展示体验区。黄河源园区主要展示园区“两湖一河一碑”和三张“名片”文化和自然景观,“两湖一河一碑”是指扎陵湖、鄂陵湖、黄河及黄河源牛头纪念碑;三张“名片”是指“黄河之源”、“千湖之县”、“格萨尔赛马称王地”,游线主要展示野生动物寻觅观览、探险考察、高原体验等。澜沧江园区在保护高寒湿地、高寒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始性基础上,以感受体验江源独特风光、康巴文化、格萨尔文化、藏民俗文化为特色,构建以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澜沧江漂流、高原探险和江源文化展示为主要方式的访客发展格局。
       (三)大年保玉则旅游板块。
       以年保玉则景区为核心,以高原冰川湖群、阿尼玛卿雪山、玛多国家公园等为主要景观,融格萨尔史诗等文化于一体。以久治县城为基地,建设年保玉则特色旅游城镇,将目前以阿坝为重要节点城市的局面向久治转移,以年保玉则为核心景区,推进区域合作,打造国际精品旅游目的地。
       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和宗教文化优势,依托大年保玉则核心旅游区,大力开发黄河源生态体验旅游、年保玉则户外与观光旅游、阿尼玛卿雪山户外登山旅游、高原徒步生态旅游、文化寻踪旅游等线路和产品,促进生态文化旅游大发展,有效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

       五、构建支点,打造旅游名省品牌化体系
       (一)旅游名景体系。
       重点建设青海湖景区、塔尔寺景区、互助土族故土园、茶卡盐湖、金银滩—原子城景区、祁连风光旅游区、西宁市博物馆群、坎布拉旅游区、门源百里油菜花海景区、年保玉则旅游区等10个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知名景区。完成民和喇家遗址、循化撒拉族绿色家园、同仁热贡旅游区、乐都瞿昙寺、湟源日月山景区、乌兰县金子海风景区、格尔木昆仑文化旅游区、阿尼玛卿雪山旅游景区、班玛玛柯河生态旅游区、玉树环结古旅游区等重点景区的提档升级。
       (二)旅游名城体系。
       1.西宁市。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特色旅游名城、建设中国西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建成青藏高原国际旅游服务基地为目标,重点建设清凉避暑与时尚休闲的特色旅游名城,提升中心城市旅游集散功能,增强城市旅游服务功能。
       2.海东市。努力扩大历史文化、民族民俗、山水生态、多元宗教、田园风光五大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建设青藏高原旅游集散基地和集休闲、观光、度假、体验为一体的高原特色风情旅游目的地。
       3.格尔木市。打造成为柴达木旅游板块内以生态、文化、工业、旅游互融共进为鲜明特色的青藏铁路(公路)旅游线上具有承东启西作用的高原印象体验地,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重要旅游节点城市。
       4.德令哈市。依托特色旅游资源,促进生态文化旅游大发展,有效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将德令哈打造为瀚海戈壁的一颗璀璨明珠。
       5.玉树市。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民族文化区,重点打造结古镇—隆宝滩—安冲乡—仲达—勒巴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实现重点景区与接待城镇之间的有效连

上一篇:青海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
下一篇:青海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