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青海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3-03-06 13:43:40
1996年~2010年,是我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 我们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为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制定和实施《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于组织和动员全省各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 计划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的。《纲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计划总体上是预测性和指导性的,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计划重点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任务、政策以及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上,对“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对2001-2010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远景目标,使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的发展衔接起来,保持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连续性。

    一、“八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未来15年发展环境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完成了“八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5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1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八五”年均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5%,第二产业增长8.5% (工业增长9.6%),第三产业增长10.6%。财政收入17.08亿元,年均增长18.9%,财政支出28.8亿元,年均增长10.9%。全省银行信用社各项存款年末余额138.2亿元(其中银行127亿元),年均增长18.4%,各项货款年未余额224.91亿元(其中银行 219.3亿元),年均增长25%。

    ──农牧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村牧区经济全面发展。 1995年全省农业总产值28.23亿元(90年不变价),“八五”年均增长2%。主要农牧产品产量:粮食114.19万吨,与1990年持平; 油料16.21万吨,增加4.2万吨;内类18.37万吨,增加3万吨;羊毛1.79万吨,与1990年持平。乡镇企业总产值22.1亿元(1990年不变价),“八五”年均增长30%。

    ──资源开发步伐加快,能源原材料工业迅速发展。199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94.88亿元(90年不变价,“八五”年均增长9.76%。主要产品产量:原煤268.23万吨,原油121.7万吨,发电量 59.21亿千瓦时,钢35.5万吨,钢材30.66万吨,铝锭11.17万吨,金属美0.34万吨,黄金827.51公斤,铁合金16.33万吨,原盐79.5万吨,化肥23.65万吨(100%)(其中钾肥22.07万吨),水泥63.68万吨,石棉5.63万吨。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加,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八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5.6亿元,国有单位新增固定资产128亿元,建成了一批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1995年与1990年相比,净增耕地面积18.4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63万亩,围栏草场面积1066万亩,发电装机容量34万千瓦。铁路运输能力西宁──哈尔盖段提高到600万吨,哈尔盖──柯柯段提高到420万吨,柯柯──格尔木段提高到250万吨。新增公路通车里程491公里, 等级公路787公里。建成西宁曹家堡二级机场。新增市话交换总容量13万门,长话线路1400路,基本实现程控化。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的程度明显提高。“八五”期间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不断完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企业以建立现代化制度为目标的改革,促进了经营机制的转变。1994年,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进行了财税、金融、投资、外贸外汇等重大改革,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总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到1995年底,全省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63378户,从业人员91439人,私营企业712户,从业人员15720人,实现的营业收入、创造的工业产值和上交的税金均比“七五”大幅度增加。价格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目前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垄断性较强的生产、生活资料和服务价格由中央和省级物价部门制定外,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决定,市场形成价 格的框架基本建立。流通领域,打破了统购包销和统一调拨的体制,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并存的竞争格局。目前全省有各类商品市场330个,其中城乡集贸市场325个。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等要素市场也得到了一定发展。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由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控制,变为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的间接调控。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经外贸迅速发展。“八五”期间, 国家批准西宁市为对外开放省会城市,省委、省政府批准创办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大通桥头经济开发区,与以色列国合资建设的青海钾肥二期工程正在进行建前准备工作,石油对外风险勘探招标取得了重大进展,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整个经济由内陆封闭型逐步向开放型转变。外商直接投资由改革开放初期主要用于非生产性行业,逐步扩大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1995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18607美元。“八五”年均增长17.2%。其中出口13807万美元,进口4800万美元。“八五”期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合计36000 万美元,其中地方6570万美元,已登记注册三资企业100家。接受国际多双边援助6400万美元。省际间的对口支援和国内横向经济联合有了新进展,五年实际利用省外资金6.7亿元,在外埠设立分厂、开办窗口415家,与外省41个地、市、县建立缔结了对口支援关系。

    ──科技、教育取得重大进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八五” 期间全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498项,其中获得国家、部、省级奖励成果181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七五”末的26%提高到30%。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基础教育得到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较快,普通高等教育有了新的发展,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批人才。“八五”末全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7.4%,占全省人口64.8%的16个县(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占全省人口27.7%的10个县(区)基本普及初中教育,五年间高等学校共培养毕业生8942人,中等专业学校共培养毕业生17353人。“八五”末全省少数民族在校生比例达到35.9%,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1995年全省年末总人口481.2万人,“八五”年均自然增长率14.41千分之,控制在计划目标之内。文化、卫生、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体育、旅游和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重大成绩。

   ──城乡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明显改善。199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39亿元,“八五”年均增长14.4%。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112元,扣除价格因素,“八五”年均增长5.8%;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30元,年均增长4.1%。“八五”期间,全省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9万人,城镇安排就业16.5万人。

    “八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改革开放,治穷致富,开发资源,振兴青海”的经济发展战略是符合青海实际的。在实践中,广大干部和群众对省情的认识逐步深化,进一步理清了经济发展的路子,为未来15年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奠定了思想基础。“八五”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为未来15年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八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所得的成效,为未来15年的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同时,当前国际、国内大环境,也有利于我省实现经济的较快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要依托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各种有利条件,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争取更快发展。
    “八五”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经营粗放,效益低下。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滞后于市场条件和外部体制环境的变化,不少企业技术装备老化,产品落后,亏损严重,经营困难。二是财政困难,资金筹措渠道狭窄,投入总量小,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后劲。三是劳动者素质低,人才外流严重,经济建设中急需的专业人才缺乏。四是贫困面大,脱贫任务十分艰巨。到1995年底,全省农村牧区尚有83万贫困人口,约占农村牧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五是物价涨幅过高,“八五"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水平年均上涨12.8%。六是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有腐败现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面临不少新的问题。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九五”和到2010年, 要着力加以解决。


 

上一篇: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
下一篇: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2012-2020年)》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