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青海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玉树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3-03-06 12:35:38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州全面实施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推进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的攻坚时期。本《规划纲要(草案)》以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青海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结合玉树实际编制的。主要明确灾后重建和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州灾后重建和科学发展,推动全州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蓝图,是全州各族人民共同奋斗、重建家园、共建小康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和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的历史机遇,深入推进“生态立州、畜牧稳州、非公活州、旅游强州、项目建州、科教兴州、依法治州”的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取得了抗震救灾重大胜利,灾后重建全面启动,经济较快稳步发展,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广大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发展能力稳步提高。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把“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构建和谐”作为全州的根本任务,统筹推进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生态文明、社会稳定。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3.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1.9亿元,年均增长1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975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7.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0.1亿元,年均增长55.5%。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2668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8386万元,年均增长25.5%。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交通能源等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坚持把“抓项目、增投资”作为发展的主动力,成为全州持续发展的支撑和改善环境的载体。交通,玉树机场竣工通航,实现了玉树人民期盼已久的飞天梦想。全州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179.5公里。新建通村公路6206公里,村道硬化520公里。能源,龙青峡电站、拉贡电站、聂恰二级电站、香达电站等项目建成发电,全州发电装机容量达26.4兆瓦。查日扣、查隆通电站建设工程顺利开工。水利,累计完成水利投资5000万元,解决了6.61万人、50万头(只)牲畜安全饮水问题。城镇市政公用设施,结古镇市政桥梁,杂多县发展大桥竣工通车,完成了称多等县集中供热、各县城供水、县城亮化、结古镇结曲北路道路排水、各县城垃圾处理场等工程。通讯,实施了乡镇移动电话工程和边远村庄卫星通讯工程,固定电话通达率达到67.2%,移动电话覆盖率达到84.7%。矿产勘探,“青藏地质专项”和“358”地勘工程项目稳步实施,曲麻莱大场金矿、杂多纳日贡玛铜钼多金属矿等大型矿床的勘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玉树县、称多县通过了 “两基” 省级验收,囊谦、治多、杂多、曲麻莱4县实现了“普六”目标。全州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双语教学全面推行。卫生,建成了28个乡镇卫生院、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4个村卫生室,初步建立了州、县、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明显提升了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预防控制重大传染性疾病的能力不断提高。人口计生,认真落实“少生快富、奖励扶助”政策,积极实施“双试点”“双达标”工作,建成计生服务指导站54个,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文化广电,实施了县级广播电视建设项目和六县“村村通”工程,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提高到86%和73%。康巴拉伊等9个文化遗产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层政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了乡镇基层政权业务用房建设,有效提高了基层公共服务能力。

  ——民生工程投入力度加大,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与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相结合,以小财政办大民生,尽心竭力为民办实事、惠民生。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06元,年均增长13.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十一五” 前四年年均增长7.7%,“十一五”末达到3663元,增长56.8%(地震转移性收入大幅增加)。劳动就业,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3700人,安置高校毕业生1701名,解决公益性岗位和零就业家庭就业213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全州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4696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976人,农村牧区低保和新农合医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牧区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扶贫开发,五年累计解决了6万人的温饱问题,累计转移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4.2万人次。住房保障,累计开工建设城镇廉租住房1570套,完成了1.2万户牧民定居工程,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全面贯彻“生态立州”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面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全州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保护区生态建设,五年累计投入生态保护与建设专项资金28.69亿元,全力实施 “三江源”“可可西里”、“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完成草原禁牧4048.5万亩,减畜209.1万只羊单位;完成围栏禁牧2282.1万亩,草原恢复,五年累计完成草原灭鼠6116万亩。共实施生态移民5622户、31084人,全面推行以草定畜。林业建设,封山育林1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2%。

  ——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立足地方特色资源,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步伐。第一产业,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7.9亿元,年均增长15.3 %。青稞、油菜、马铃薯、蔬菜总产量分别达到1.9万吨、574吨、1000吨、4710吨。建成畜用暖棚2.78万栋,接羔育幼暖棚1.56万栋,抗灾保畜能力进一步提高,肉类、奶类、毛绒总产量分别达到2.73万吨、2.7万吨和1077吨。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43个。第二产业,适应玉树资源禀赋条件的特色工业开始起步,民族手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业成为全州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7.28亿元,年均增长28.4 %。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服务业繁荣发展,“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6亿元,年均增长17 %。11个旅游景区创建为国家3A级、2A级景区,五年累计接待游客47.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4亿元。“十一五”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亿元,年均增长7.7 %。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新步伐,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行政体制改革,启动新一轮州、县政府机构改革,清理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政务服务环境不断优化。农村牧区改革,落实农村乡镇机构、义务教育、财政管理方式和治理化解乡村债务等改革工作,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社会事业改革,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乡医县管”; 启动实施了科技特派员下乡创业工作机制。 城管、交通和土地管理改革,进一步理顺了城管体制,逐步完善了农牧区公路养护、运政及土地管理等制度。财税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对农牧区和基层乡镇的覆盖面,全面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对外开放,与云南迪庆州、西藏昌都地区和四川甘孜州在旅游、教育、文化、生态保护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与北京市、湖北省黄冈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多次组团参加“青洽会”和毗邻地区举办的经贸洽谈会。

  二、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

  “4·14”强烈地震给玉树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全州进入了最为困难、最为严峻的特殊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周密部署下,在全国人民积极援助下,夺取了抗争救灾的重大胜利,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灾后重建已全面实施。

  ——受灾情况:“4·14”强烈地震受灾面积3.58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46842人,其中极重灾区受灾面积1000平方公里,地震致使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610多亿元,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救灾情况: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高度重视,极为关切。党和国家领导人情牵玉树、心系人民,不顾高寒缺氧,先后多次亲赴灾区视察,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成立省玉树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统一指挥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始终和灾区人民在一起,通宵达旦视察灾情,慰问灾民,坐镇指挥,指导工作,牢牢把握了抗震救灾工作的主动权。全国各族人民感同身受,捐款捐物,体现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和感天动地的无疆大爱。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与来自全国的救援力量一道开展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阶段性胜利。在这场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全州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临危不惧,始终站在抗震救灾的最前列,带领群众奋力自救,形成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伟大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

  ——灾后重建: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宏伟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投资316.5亿元用于地震灾后重建。按照“灾区人民生产生活上一个大台阶,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上一个大台阶”和“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的灾后重建目标,以“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坚定决心,三年基本完成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灾后重建启动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玉树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的直接指挥下,各规划设计单位和援建地区、单位日夜奋战、大干苦干,全州各级党政组织带领各族干部群众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坚持科学重建、务实重建、高效重建、和谐重建,不等不靠,主动作为,超常努力,攻坚克难,取得了灾后重建的阶段性初步成效。2010年,共开工建设各类灾后重建项目298项,完成投资50.1亿元,主要包括城乡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谐家园、特色产业及服务业等五大类项目。

  三、基本经验

  五年来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会议以来,中央关于新时期藏区工作的方针政策完全正确,省委、省政府对玉树藏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安排部署符合实际。总结“十一五”以来的基本经验:第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紧紧依靠强大的祖国及血脉相融的中华民族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玉树抗震救灾难度之大、条件之艰苦、环境之恶劣,在灾难救援史上所罕见,铸就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治州施政的实践中,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把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转化为开拓进取的坚定意志,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理念转化为关爱生命、保障民生的实际行动。第二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中央和省上的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用足、用好中央支持藏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经济规律,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才能不断开创发展和稳定的新局面;第三始终坚持 “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这两件执政为民的大事,将各族人民反对民族分裂势力的具体行动贯穿于民族团结的全过程,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进步,才能形成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局面;第四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构建和谐”作为根本任务。将建设生态文明、夯实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培育特色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统筹协调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才能实现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玉树;第五始终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逐步缩小差距,消除贫困,共同富裕。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积累,我州已经进入经济发展加快、和谐社会共建、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阶段,玉树“4.14”强烈地震将以往积累的发展建设成果化成了一片残垣断壁,下定决心实现灾后重建,绝不能仓促粗建、简单复原。“十二五”期间,既面临实现跨越发展的难得机遇,也面临着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的严峻挑战。

  一、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1、灾后重建为我州的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灾后重建得到了国家和省上的大力支持和全国各地的积极援助,以“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壮志雄心,努力使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将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公路、电网、天然气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相继建设,将带动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新玉树。

  2、中央藏区工作会议和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机遇。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的召开及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将为我州在改善民生、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获得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为我州实现跨越发展带来了政策机遇。

  3、对口支援有力推进玉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北京市对口支援玉树州,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拿出0.8‰的资金用于援助我州。2010年9月我州与北京市编制完成了《北京市对口支援青海省玉树州专项规划》,为北京市对口支援我州并开展具体工作奠定了基础。

  4、“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将进一步促进我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国家高度重视“三江源”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我州的生态地位更显重要,尤其是“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建立和生态补偿机制的逐步建立,以及“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二期工程的启动,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全州绿色发展。

  5、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给我州注入了新活力。按照《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和《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了玉树州的发展定位,按照全省 “四个发展”的要求,站在新的起点上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通过区域合作来获得自身加快发展的机遇,有利于我州建设“三江源”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及青南、藏北、川西三地客货通衢和商贸中心。

  6、全州各族人民团结聚力是共建小康共筑和谐的良好基础。全州上下结合州情积极探索发展生产、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各族人民对加快建设文明新家园、实现小康新生活、构建和谐新玉树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凝聚了人心、集聚了力量,实现富裕文明和谐玉树的愿望更加迫切。 

  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由于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滞后、基础薄弱、贫穷落后”仍然是玉树的基本州情。“4.14”强烈地震,使公共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玉树灾后重建和科学发展中面临许多困难。

  1、灾后恢复重建面临的现实困难多。灾区自然条件严酷,每年有效施工时间只有5-6个月,三年完成恢复重建时间紧、任务重。玉树又处在三江源区,灾后重建与保护生态任务艰巨。

  2、解决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任务重。玉树州地域广阔,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不完备,服务功能不足,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瓶颈制约明显,城镇聚集人口的功能不完善,城镇化水平低,农牧民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取暖难等问题突出。地震使交通、供电、供水、通信设施遭受破坏,严重制约了灾后恢复重建的顺利实施。

  3、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实现均等化的压力大。全州贫困面大,程度深。公共服务和保障民生的能力严重不足。许多社会发展指标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震前均落后于全省其它地区,上学难、看病难、安居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农牧民群众收入增长缓慢,增收困难。
 
  4、改变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和形成特色产业体系难度大。我州农牧业仍处于靠天养畜、种田的被动局面,产业化程度低,效益不高,自我发展能力弱,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狭窄;发展工业面临地理区位边远、生态环境保护、供电不足等多重制约因素,聚集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能力不强;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旅游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弱,城镇就业形势严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5、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重。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冰川、雪山、湖泊、湿地面积逐年缩小,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地震造成部分山体滑坡崩塌。生态恶化的趋势尚待进一步遏制。人口分布稀疏,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草地封围管护任重道远。
 
       第二章 地震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藏区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为主要路径,以灾后恢复重建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倾心珍视民族团结,精心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又好又快地完成灾后重建任务,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玉树,与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努力实现跨越发展。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将国家支持玉树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和国家支持青海等藏区发展的政策及建设“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实施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尽早完成各项灾后重建任务,通过灾后重建解决震前不尽合理的规划建设布局、低层次产业结构、人口过度分散等问题,有效推动空间功能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绿色发展。深入贯彻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保护生态,体现特色,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绿色工业、高原生态旅游业和民族文化产业。

  ——加大团结维稳力度,努力实现和谐发展。要以加快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放在首位,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问题,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长治久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文明进步。

  ——加强城乡协调联动,努力实现统筹发展。把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作为推动灾后重建和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结合,促进城乡区域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统筹发展格局,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

             第三节  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将藏区中独具“三江源生态文化”(康巴文化)的玉树州建设成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力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力争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型绿色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格局,确保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闯出一条后发展地区实践科学发展的成功之路。

  经过五年的发展,努力将玉树建成为西部地区著名的康巴文化荟萃之地、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的“三江源”生态文化旅游区;连接藏东和辐射川西的商贸物流中心;省内“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全省藏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地区,我省重要的“三江源”特色农畜产品基地。

  ——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按照“灾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上一个大台阶,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上一个大台阶”的总体要求,认真实施《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用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生态环境切实得到保护和改善,又好又快地重建新校园、新家园,通过灾后重建,使居民拥有新家园,生态迈上新台阶,设施得到新改善,城乡呈现新面貌,社会和谐新局面,把州府所在地建成高原生态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中心城市和青海藏区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地区,为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两位数增长。紧紧抓住灾后重建和国家支持藏区发展政策机遇。带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到2015年预期达到52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灾区恢复重建三年投资316.5亿元,全州正常发展建设投资五年累计力争达到17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力争达到487亿元。

  ——社会建设跨上新台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藏区财政补贴,加快培植财源,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2015年预期达到10200万元。强化财力支撑,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卫生、民政、人口计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方面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改善民生迈出新步伐。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2015年达到424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2015年达到23956元,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新进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成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明显遏制,重要生态功能区功能逐步恢复,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统筹兼顾19个乡镇灾后恢复重建和26个非灾区乡镇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上、项目建设上、产业发展布局上对26个非灾区乡镇给予倾斜和扶持。囊谦县香达镇和曲麻莱县约改镇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扶贫开发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扶持,实现灾区和非灾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平衡发展。取得城乡一体化发展新突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全州城镇化率达到50 %;结古镇灾后重建面积达12平方公里。

             第三章  住房建设与改善民生

  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住房、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州各族人民。

           第一节  住房恢复重建和保障性住房建设

  建设城乡居民住房是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要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推进集中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实现住有所居。把恢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摆在突出和优先的位置,先行开展农牧民住房恢复重建,抓紧实施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

  一、统筹农牧民住房的恢复重建

  按照保障基本住房需求的原则,整合各类建设资金,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统筹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等工程建设,在满足农牧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住房面积的同时,为今后农牧民自我改善住房条件留有余地。按照抗震设防的要求和标准,科学确定建筑结构形式,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材料,加强施工技术指导,确保工程质量,满足安全适用的要求。同时,建设农村集中安置点的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防洪、地质灾害治理等配套设施,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统一规划城镇居民住房的恢复重建

  按照城镇总体规划的要求,优化空间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推广适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应用。重建倒塌和严重损坏的住房,维修加固符合安全条件和城镇规划的住房,建设居民小区和居住组团配套设施。

  三、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加快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工矿棚户区改造、垦区危旧房改造、林场危旧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全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等问题;扎实推进农牧区危房改造、城镇棚户区改造、游牧民定居点建设项目,实施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农民新建或改建住房,把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新牧区建设结合起来。同时积极争取非灾区城乡住房建设项目,加快非灾区城乡住房建设步伐,努力使全州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改善与镇容镇貌改造同步推进,到2015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1平方米以上,农村牧区人均住房面积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专栏       城乡居民住房建设

  一、恢复重建项目: 1、农牧民住房恢复重建: 29415户需新建248万平方米;需加固4945间农房。2、城镇居民住房恢复重建: 29218户需新建234万平方米;3670户需加固6.6万平方米。
  二、其它重点项目:1、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国有农场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2、实施农牧区危旧房改造和牧民定居工程、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工程项目。
 
          第二节  提高劳动就业和人民群众收入

  一、积极扩大就业

  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和政府绩效考核的优先目标,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及重点项目用工机制,促进就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开发公共卫生、生态管护及家政服务等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加大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支持创业的力度,全面落实有关促进创业的社保补贴、小额贷款等各项优惠政策。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开展转岗转业培训,为劳动者提供高效的就业服务。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措施,加大“三支一扶”见习基地建设力度,畅通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渠道。

  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积极争取稳定递增的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增长机制,保障地方财政支出中工资和社保的支出,逐步提高藏区职工薪津,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和行业工种薪酬指导线,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强化惠农政策,通过支农补贴、生态补偿、土地流转、宅基地置换、征地补偿、林权改革等途径,增加农牧民补贴、补偿收入;通过增加投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标准等措施,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逐步扩大农牧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面。医疗保险,完善城乡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即核即报制度,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并提高标准。城乡低保制度,建立补助标准合理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应保尽保。稳步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提高残疾人等社会救助对象的救助水平。劳动保障平台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州、县、乡劳动保障平台及基础设施,努力实现平台信息化。

             第四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工作机制,实现农村牧区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建设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发展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畜牧业养殖。发展民族家庭手工业和小型农产品加工业,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综合性农贸市场和专业市场,多渠道增加受灾农牧民收入,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易地搬迁调庄扶贫,对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等地区的贫困人口,有计划的实施易地搬迁和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建设配套设施,扶持产业发展。改善基础条件,统筹规划、集中扶持、连片开发,加强贫困地区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转移培训,对青壮年劳动力进行“雨露计划”和实用技术培训,开展民族服装加工、民族用品加工、机械修理、藏绣等各种专业的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城乡对口帮扶,落实部门扶贫工作责任制,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扶贫济困,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城乡联动、合力攻坚的扶贫对口帮扶机制。

  专栏    扶贫开发工程

  一、恢复重建项目:1、贫困村扶持产业发展 建设各类市场、生产基地80个,兴办村级实体经济8个,修建商业铺面700间。2、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 培训劳动力3万人,其中转移培训1万人,实用技术培训2万人。3、整村推进 126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产业项目,开展产业化扶贫。4、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 建立村级互助组织,增强贫困村发展后劲,在126个贫困村开展互助资金试点。

  二、其它重点项目: 

  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异地扶贫项目、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产业化扶贫项目、藏区扶贫开发项目、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综合扶贫项目等。

        
               第四章  特色优势产业

  发挥特色优势,推动特色产业聚集,构建特色突出、技术先进、节能环保、效益较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第一节 特色生态农牧业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实现农牧业提质增效,建设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一、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

  引导农牧业向设施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西繁东育、农牧互补生产方式转型,以州种畜场、玉树、治多、曲麻莱县为重点,以良种奶牛、肉牛、肉羊为突破口,开展畜牧业良种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种畜繁育体系和畜种改良推广服务体系,推进畜牧业向优质、高效转变。加快全州畜禽品种优良化、品种饲养区域化、生产经营专业化、繁殖推广产业化的步伐。到“十二五”末,力争奶类产量达到2.9万吨,年均增长0.5%;肉类产量达到3.2万吨,年均增长1.5%。

  二、发展现代设施农牧业基地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重点推广优良新品种和新技术,建立青稞、马铃薯良种培育基地。加大基本农田、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支持农田水利工程、干旱草场、饲草料基地灌溉工程建设,加强青稞生产基地建设,推进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高原蔬菜、中藏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逐步提高蔬菜自给率。2015年粮食总产保持在2万吨以上。扶持培育奶、肉、毛等绿色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农牧业生产设施的建设,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建设标准化牲畜暖棚和日光节能温室,因地制宜发展高原优势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稳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科学建设草场和草料产业

  加强天然草场改良、草地补播改良和饲草料基地、牲畜棚圈及贮草设施建设,因地制宜调整草场利用强度和格局,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落实好以草定畜奖励、薪柴替代补贴和牲畜电子耳标、草原生态监测制度,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实现草原永续利用和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建立饲草料基地10万亩,改良退化草地9139万亩,鼠虫害防治6000多万亩,黑土滩治理800万亩,防治草地毒杂草800万亩,草地划区轮牧8000万亩。

  四、加强畜牧业疫病防控体系

  实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定点联席制度,推动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动物疫病监测、诊断、防疫监督和兽药残留监控能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解决违禁添加剂和兽药残留超标以及激素类药物残留问题,主要畜产品检疫率达到100%。

  五、健全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

  创新农牧业科技推广工作思路,加强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围绕产业发展搞创新、抓推广、促服务,努力提高科技对主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对农牧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对提升农牧业产业水平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进一步加强州、县、乡(镇)三级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健全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统筹安排农技、农经、农机、农产品质检、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等农牧业服务设施,加强农牧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农牧业发展技术支撑服务能力。

  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把加强农牧民培训、提高农牧民素质作为推动“三农”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围绕全州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加强技能培训,通过特色资源开发,引导农牧民发展特色种养业、采集业等,通过商贸服务,引导农牧民参与商品批发零售、产品流通销售、酒店餐饮服务、交通运输服务,通过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农牧民参与“农家乐”、“牧家乐”等形式的旅游休闲服务和旅游文化产品销售,通过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大力培养技能型工人。每年开展牧区劳动力适用技术培训1.5万人,力争每年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次)以上。

  专栏     生态农牧业建设项目

  一、恢复重建项目特色产业和服务业:1、生态畜牧业:建设牦牛养殖场2个、藏羊养殖场2个、生猪养殖场1个。重建养殖牲畜暖棚及畜圈3630处,贮草棚1551处。建设动物防疫注射栏760个。2、畜禽良种繁育:重建玉树州、县种畜场棚圈,配套饲养、繁殖、育种等设施设备。恢复重建玉树州种畜场等原良种场1个。3、农作物良种培育基地:建设青稞生产基地2000公顷,青稞良种培育基地866公顷;建设白菜型油菜良种培育基地33公顷;建设脱毒马铃薯种薯培育基地66公顷,马铃薯生产基地400公顷;建设芫根良种生产基地33公顷;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660公顷。4、日光节能温室建设:重建完成后,继续加大日光节能温室建设规模,提高蔬菜自给率。5、农牧场:恢复重建农牧场生产设施2个。6、综合服务设施:建立州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1个,县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6个。

  二、其它重点项目:1、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实施粮食及油料增产项目、农畜产品深加工项目、农畜产品流通服务项目,农畜产品品牌建设项目、农畜产品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项目。2、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3、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转变农牧业经营方式,实施和完善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体系工程。4、改善农牧业物质装备条件:实施农牧业设施项目、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5、增强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实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项目、实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农牧业人才队伍培养工程项目。6、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监管体系,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

 
              第二节 低碳绿色产业

  努力发展以资源导向为主的区域特色经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发展低碳绿色产业,探索三江源地区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一、大力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和高原生物资源精深开发

  加快农畜产品、中藏药材等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乳品、牛羊肉、青稞、马铃薯、芜根加工,加快发展冬虫夏草及中药材、动物血液及脏器等新兴产业和藏獒养殖等特种养殖业。做好地理标志产品、商品域名、商标注册工作,努力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二、积极发展民族工艺品业

  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劳动力强的特点,积极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继续组织实施好加工开发民族服饰、安冲藏刀、帐篷、藏毯、陶艺、佛教工艺品、嘛呢石刻等为主要内容的“七小工程”,大力开发承载藏文化特征的旅游商品,不断扩大民族手工业发展规模。

  三、适度发展新型建材制品业

  为适应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度恢复建材生产企业。建设水泥粉磨站、混凝土搅拌站以及商品混凝土预制、新型墙体材料、节能门窗等建材企业。加强废旧建筑材料、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生产新型环保节能建筑材料。

  专栏     绿色加工业

  一、恢复重建项目:1、农畜产品:恢复重建农畜产品加工项目8项,特色生物资源生产加工项目2项,建设农畜产品加工项目5项,特色生物资源生产加工项目1项。2、民族特需商品:民族服饰服装、民族家具家饰、民族宗教用品生产项目7项。3、旅游纪念品:恢复重建旅游纪念品、民族手工艺品项目4项。4、建材生产:恢复重建建材项目6项,建设建材项目9项。5、绿色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绿色产业集聚区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1项。

  二、其它工业重点项目:  

  实施“358”工程中“三江北”重点成矿带矿产资源勘探工程项目、大场金矿开发项目、农畜产品加工项目、特色中藏药和保健品开发项目、旅游商品和民族工艺品产业化开发项目、建材制品项目等。

  第三节 民族特色服务业

  以恢复重建为契机,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服务业,以发展“三江源”文化生态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发展商贸流通业,塑造高原特色旅游品牌和藏区商贸通衢优势,提高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力。

  一、加快发展“三江源”文化生态旅游业

  依托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成公主庙、勒巴沟岩画、名胜古迹及江西林区、白扎林区原始森林等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坚持把生态旅游业作为玉树实施生态立州战略与跨越发展的结合点,恢复重建重点旅游景区景点,修复旅游服务设施,加快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紧密联系、相互联动的产业链,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州未来的支柱产业。同时,抓住玉树灾后重建机遇,打造藏区深度旅游新亮点。旅游布局,坚持全面规划、立足提升、注重保护、分布打造的原则,完成结古镇中心服务区功能,形成唐蕃古道旅游带、高原湿地草原旅游带、康巴民俗风情旅游带、宗教文化旅游带。重点景区开发,编制完成全州主要景区景点的建设详规,推进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热水沟、勒巴沟、文成公主庙、嘎尔寺、可可西里、隆宝滩、巴塘草原和三江源头等景区的旅游策划和景区景点及旅游基本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市场培育和宣传推介,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场营销体系,开发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高原自然风光等特色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科考旅游、探险旅游、宗教旅游、人文景观旅游等,发展“藏家乐”旅游。旅游文化品牌,加强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赛巴寺、结古寺、文成公主庙等景点景区的整治和规范管理工作,组合开发一批民族特色浓郁、地方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旅游线路。强化旅游文化品牌的宣传和保护,努力打造具有“三江源”特色的旅游品牌。旅游商品,加快开发安冲藏刀、嘛呢石刻、囊谦陶艺、让娘唐卡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强产品研发、市场培育、宣传营销等工作,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旅游餐饮,在提升民族餐饮制作技艺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具有潜在优势的草原养禽、白唇鹿养殖等产业,为旅游业发展营造品牌效应。旅游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毗邻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努力打造“三江源”—九寨沟—香格里拉高原生态旅游线路。

  专栏   “三江源”文化生态旅游业

  一、恢复重建项目: 1、一区四带: “一区”:打造结古镇旅游区,建设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四带”:唐蕃古道旅游带、高原湿地草原旅游带、康巴民俗风情旅游带、宗教文化旅游带。2、重点景区景点: 勒巴沟-文成公主庙景区、结古镇景区、巴塘温泉景区、尕尔寺峡谷景区、拉司通藏村景区、隆宝滩生态旅游景区、赛巴寺宗教景区、尕朵觉悟景区、桑周寺景区、贡萨寺景区、苏莽景区、嘉塘草原景区等景区景点。3、旅游设施恢复重建旅游景区道路19条,旅行社4家,餐饮设施5项,购物设施4项,娱乐设施3项,游客服务中心5个,游客接待点14个,自驾车营地2座,景区环境整治工程7项,藏族文化观光休闲区1个,民俗旅游特色村落3个,停车场11个,旅游厕所46处,旅游标识等。4、安全应急救援系统 建设旅游安全预警系统1个,旅游应急救援中心1个。

  二、其它重点项目  

  实施“三江源”生态旅游--A级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和保护设施建设项目、民族风情文化示范村建设项目。
 
  二、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

  坚持恢复重建与发展提高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实现传统商贸的恢复与重塑、特色商业的继承与发展、现代商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重点建设精品购物、虫草、特色产品、特色餐饮等具有规模的大型综合超市、农贸市场和商业集聚区,社区商业及生活服务网点,形成与人口规模、城镇定位相适应的生活购物、休闲娱乐、旅游服务、农贸市场、民族用品市场、虫草专业市场等功能区。同时,建设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加强现代物流业配送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交通运输设施和公共物流区为依托、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辅助的现代物流产业。优化城乡服务设施网点布局,适度增加服务网点数量,支持民族贸易网点建设。恢复重建保障灾区的商贸流通服务网点,以县城和建制镇为中心,规划先行、合理布局,以品牌商业超市、农畜产品流通市场、生产资料配送中心为主渠道,形成完备的商贸流通体系。商业聚集区,发挥结古镇的区位优势,继承历史商贸传统,结古镇要体现时尚引领、开放融合、文化浓郁的藏区城市特色,建设区域商贸流通中心。以县城为重点,形成批发零售、宾馆餐饮、物流集散的县域商业中心。各建制镇要形成民族贸易连锁店、农畜产品市场、农牧生产资料批零的集散辐射基地。服务网点,以物流批发为龙头,以商场超市和集贸市场为主体,以连锁社区村庄便民店为延伸,填平补齐城乡商贸服务网点。培育藏式旅游商品购物街、虫草及药材集散街、民族餐饮特色街,提高特色街区知名度。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引进知名商业品牌,培育大型流通企业,以信息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做精零售、做大批发、做强物流,提高商贸、物流服务功能。继续实施农牧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现有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改造,实现便民服务进社区、进农家。储备设施,恢复重建粮食储备库、粮油供应网点。依托6个县城,建设粮油、肉类、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储备仓库,建立重要商品应急储备制度,平抑市场物价,保障四季均衡供给。
 
 
  专栏八   市场服务体系项目

  一、恢复重建项目:1、零售业 恢复重建百货商场4个,综合超市及便利店38个,农贸市场6个,农牧区商贸综合服务中心5个,其他商业零售网点205个。2、批发市场 恢复重建农畜产品批发市场2个,消费品批发市场3个。3、物流配送中心 恢复重建万村千乡配送中心1个,建设生产资料配送中心1个、建材物流集散中心1个。4、粮食流通设施 恢复重建粮食流通设施4个,其中:省级粮食储备库1个(4座仓库),州级粮食物流中心1个及配套设施,县级粮食流通设施2个。5、生活必需品储备设施 恢复重建肉类储备库1个,生活必需品储备库1个。建设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储备库2个。6、牲畜屠宰场 恢复重建屠宰企业4个,其中牛羊屠宰场3个,生猪屠宰场1个。7、餐饮住宿服务 恢复重建宾馆10个,维修加固餐饮设施10个,恢复重建餐饮设施78个。8、加油站 恢复重建加油站11个。9、金融机构 恢复重建农业银行分支机构5个,农业发展银行分支机构1个,邮政储蓄银行1个,农信社4个。恢复重建保险机构1个。

  二、其它重点项目

  实施以结古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现代物流中心项目、实施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实施连锁配送速递物流网络建设项目、五县农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项目、农村牧区信息服务工程。
 
  三、加快发展金融业

  支持恢复重建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分支机构及保险业分支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增设青海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引进各类国有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到州府设置分支机构,配合省上做好农村信用社改制,合理布局基层金融服务网点,完善州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推动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实现互动对接。完善融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融资平台。

  四、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依托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将感天动地、感人肺腑的抗震救灾事迹创作成文学、剧目和影视,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加强新闻媒体建设,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质量与覆盖率。开拓文化市场,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打造雅俗共赏的文化品牌,汇集全州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文化演艺业,集中建设玉树“三江源”生态文化风情园。

            第五章   基础设施重建及能力提升

  按照既要加快灾区受损基础设施的功能恢复,又要充分考虑非灾区的发展需求,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节 交通运输

  民航 以提高旅客吞吐能力、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为目标,做好玉树机场扩能改造的规划工作。到 “十二五”末,实现旅客吞吐能力达到12万人次以上;铁路 积极配合推进西宁—玉树—昆明铁路线、格尔木至成都铁路线建设方案规划相关前期工作,努力促成选用南线方案;加快玉树—昌都—迪庆铁路的前期研究,争取列入国家中长期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建设不冻泉—结古的资源开发性铁路。公路 加快干线公路恢复重建,着力构建“一纵一横两联”生命线公路通道。全面修复农村牧区公路灾损路段,突出重点,修复重建客货运站场等设施,提高通达、通畅水平。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通县二级公路,州内形成以国道为主线,通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干线,乡村道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结构;重点建设一批通乡、通村公路和桥梁建设项目,改变农牧区行路难的现状,实施以县城为中心的环县公路工程,完善农牧区公路网络。力争“十二五”末实现主要出省通道,州府至西宁通高速或高等级公路,州府至县城通二级公路,建成县际公路,所有乡镇、主要旅游景区、85%以上行政村(牧委会)通沥青(水泥)路。进一步规范农牧区客运市场,推进农牧区客运网络化建设,完善农牧区公路管养体制。
 
  专栏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一、恢复重建项目:

  干线公路 构建“一纵一横两联”生命线公路通道:“一纵”为国道214线共和至多普玛(青藏界)段、“一横”为省道308线玉树至不冻泉段、“联一”为省道312线珍秦至称多段,“联二”为省道309线多拉麻科至杂多段。整治改造1717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0公里,二级公路1277公里,三级公路430公里。建设玉树州客运站及9个县乡客运站;恢复重建公路“道段”设施。

  二、其它重点项目:

  实施国道214线共和至玉树、玉树至曲麻莱公路建设项目;积极推进新青川公路大通道建设;实施村村通道路硬化工程;积极争取格尔木至成都、玉树至昌都至迪庆铁路项目;积极推进西宁至玉树至昆明铁路前期工作;建设玉树机场航线通信工程、西宁二次雷达工程。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能源建设

  大力发展水电、太阳能等能源,有序开发矿产资源,集长成优、集优成强,把水电、矿产、太阳能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将能源基础产业发展成为全州的支柱产业。

  一、建设应急能源体系和实施主力能源工程

  做好地震灾后重建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能源调配及相关设施配套工作,修复重建受损小水电站、光伏电站设施设备及灾区供电网络设施。新建巴塘等太阳能电站,全力保障灾区恢复重建阶段生产生活用能需求。积极推进330千伏电网进玉树工程。同时推进750千伏青川联网、格尔木—玉树联网和330千伏玉树—昌都联网工程的前期工作。建设110千伏玉树六县电网联网工程,尽快开展与电网主网互联工程,加快建设城镇电网。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扩大电网覆盖率。利用涩宁兰输气管道复线建设契机,积极推进格尔木—玉树天然气管线工程前期工作。

  二、加快开发水电站资源

  根据国家支持藏区发展的各项政策及通天河、澜沧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规划,积极推进通天河、澜沧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前期工作,力争完成侧仿、勒义、德曲、若钦、西绒、直门达、果通、仲达等8座大中型梯级水电站的选址、预可研等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力争五年建成2—3座大中型水电站。积极发展县域小水电,创造条件适时建设六县5-10座小水电站,利用国家支持藏区地方电源上网优惠电价,加快开发水电资源,加快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建设,将水电开发培育成我州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加快建成查隆通、查日扣水电站,提高近期供电能力。

  专栏    能源基础项目

  一、恢复重建项目:1、新建查隆通、查日扣水电站。2、新建巴塘等太阳能电站。3、修复受损光伏电站设施设备。4、配电网 修复和加固受损35千伏线路159公里,10千伏线路145公里。全面恢复重建城乡中低压配电网络1100公里和进户设施。5、光伏发电 修复光伏电站机房面积579平方米、设备(逆变器)6台、线路80公里,更换蓄电池。新建1万千瓦光伏电站1座。采用户用光伏电源解决无电户用电问题。推广户用光伏电源4万户,共7200千瓦。6、油气 建设成品油库1座,液化石油气灌装站1座。7、供煤设施 新建结古镇封闭储煤场,占地6000平方米,储煤规模3-5万吨。

  二、其它重点项目:

  实施33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实施六县电力联网工程,新建110千伏线路589公里,变电站(开关站)7座,新增变电容量约22万千伏安,新建玉树地区电力调度中心项目;积极推进通天河流域水电资源开发规划及预可研等前期工作,适时开发通天河规划装机350万千瓦和扎曲河规划装机350万千瓦项目;继续争取并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和农村电气化建设项目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推广户用光伏电源项目;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项目;实施太阳能节能建筑示范项目;实施煤炭资源勘探和开发项目;积极争取天燃气管线进玉树工程。

  三、加大优势矿产资源勘察力度,为资源开发奠定基础

  我州处在“三江北”成矿带,优势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由于探明程度低,已成为制约玉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主要瓶颈,加大杂多县纳日贡玛、莫海拉亨等多金属资源勘察、勘探力度,为玉树中长期战略资源储备、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为我州加速推进产业化进程、促进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利用国家矿产青藏专项和我省实施矿产资源、勘探工程的有利时机,继续实施好地质勘查项目,加快并加大勘察勘探力度。加快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以能源、有色金属、贵金属等优势矿种为重点,集中力量加快勘察,查清矿产资源基本家底,为发展奠定基础。力争2012年取得较大突破,2015年前形成矿产资源勘探新格局,全面实现“358”地勘工程目标,全力打造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依据国家相关政策,统筹管理、有序开发,通过合理规划、储备,引导1—2个黑色、有色金属、贵金属等特大型矿产科学开发,促进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四、积极推进新能源建设

  我州年平均日照小时数达到6300焦耳以上。按照技术适用、便于普及的原则,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可再生清洁太阳能资源,符合我州“三江源”生态定位。积极开展金太阳示范工程,新建6座兆瓦级太阳能光伏站与水电互补系统,推广户用光伏电源、太阳能建筑示范项目。

               第三节  水利设施

  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水源建设,采取分散打井和工程引水,建设大中小相结合供水体系,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城镇发展用水以及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农田水利,尽快恢复重建玉树、称多、囊谦三县农牧区水利灌溉设施。加快实施骨干水利工程,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草原农田节水灌溉、改造灌区配套设施,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防洪设施,建设结古镇防洪工程,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建设巴塘河和扎西科河堤防、北山排洪渠及沟道防洪工程。加强其它县城及重点城镇、农村集中安置点,防洪工程建设和重点河流河道整治。水土保持,加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沟道拦蓄、沟岸防护、林草恢复为重点,加大水源地保护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西宁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规划》和《三江源生态畜牧业试验区规划》编制工作按期启动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